新笔趣阁 > 富二代的古代悠闲生活[种田] > 第22章 二十二、李采荷

第22章 二十二、李采荷


去李家村的几人也悠闲得很,这个年代女儿回娘家就是客人,没有干活的说法的。孙家几人又带了好布好茶过来,李家自然是热情招待了。

        陈氏在李家呆不住,第一天就带着孙明琴和孙明玉出去逛了一整天,连附近的法相寺都已经去过了。孙明琴被折腾得不行,就算坐着租来的牛车没下车走几步,但一直颠簸也难受得很,没忍住抱怨了一路。

        陈氏把她没法子,让她第二日跟着大李氏他们在家,自己带着孙明玉去会老友了。

        小李氏是大李氏大哥的二女儿,上面还有个姐姐叫李采荷,本来是准备说给孙昌河的,后来孙昌河非要娶赵氏,这亲事就作罢了。后来李采荷嫁去了清水镇上的一户开杂货铺的王姓人家,这家家资颇丰,也算嫁的不错。只可惜李采荷这都嫁过去八年了,还没生下一儿半女,把大李氏的嫂子周氏急的不行。

        原来李采荷每年至少是要回来三趟的,一次是桃花开的时候,一次是荷花开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正月初二。这几年因为肚子总是没有动静,在夫家日子不好过,就没那么容易出门了。李采荷上一次回娘家已经是去年的正月初二了,后面每次到日子就托人捎信回来说有事绊住了。

        李采荷和小李氏在娘家时就好的跟一个人似的,可惜女儿家终归是要嫁人的,各自嫁人后能见面的时候就少了。每年也就趁着回娘家的时候见上一见,这次回来想着该能见见了,结果李采荷那边又托人帯信说回来不了。

        小李氏脾气爆,见着李采荷这次又没能回来,忍不住骂道:“什么有事不能回来,就是那个老虔婆憋着劲要磋磨大姐呢!”

        大李氏对这个大侄女也是真心疼爱的,不然当初也不会起心让大侄女嫁到孙家来,在旁边帮着出主意:“要我说你这当妈的也太死板了,你女儿不回来,你就找个由头去那王家看看。就在清水镇上开杂货铺,敞开门做着生意,你又不怕找不到人。你就是花一天时间去看看又能怎么了,自己姑娘一年多没回来也不担心的?”

        周氏也有些后悔:“我想着她肚子这么多年都没动静,在婆家日子也不好过,我过去不定又给她婆婆什么由头磋磨她。妹子你也是知道的,我这个女儿是最懂事的,什么苦啊难啊都是往肚子里咽,从来也不会回来说的。”说着眼泪就滚了下来。

        “明日我们去镇上瞧瞧大姐去吧?”小李氏恨不得现在就去。

        周氏自然也是依的:“要不要把老大老二叫上?”

        “先不用,我们几个女人家就说去瞧瞧她,带上男丁真就像去给她做主了,要先探探采荷的意思,再做打算。”大李氏也个有主意的,

        于是就这样说定了,明日李家几个女人去清水镇赶场顺便瞧瞧李采荷去。

        几个女人就是在院子里一边准备午食一边聊的这一切,都是一家人,没什么回避的必要,孙明琴被迫在旁边听了一耳朵。

        对于李采荷这位表姨,孙明琴一直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状态,听说李采荷还没出嫁的时候经常来孙家小住的。当时孙家就孙明琴这一个孩子,自然跟李采荷最亲近。可惜的现在的孙明琴已经不是以前的了,这位表姨在她这里也只是一个名字罢了。

        不过就算是以前的孙明琴也,很难记得那么小时候的事了。

        样子却是要做足的,孙明琴在几个李家女人的殷殷目光中,硬着头皮说道:“明日我也一起去吧。”

        “采荷真是没白疼你。”又收获一堆夸奖,看来真是别人喜欢你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对的。

        李家的饭菜虽好,跟孙家比还是少了些花样,都是当地家常菜,但是周氏手艺好,家里又有自己晒的好豆瓣酱,回锅肉、红烧豆腐、水煮牛肉这些传统川菜的味道做的连孙明琴都忍不住翘起大拇指来。

        因为有出嫁的女儿回来,周氏提前几天就备好了牛肉,就为了做这道水煮牛肉。小李氏在出嫁前就最爱这道菜,只是这个时代牛肉价格又贵又不好买,得碰运气才能买到。

        就算是孙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次牛肉。更别提普通农户了,一年能吃上三五顿猪肉都是年景好的时候才有的。

        李家的家境也不错,每日鱼、豆腐是少不了的,肉蛋也常常能吃到。而且据孙明琴分析,李家这边睡后收入更多一些。

        因为比起孙家,李家人明显更爱鼓捣吃食。光是做鱼的方子都有好几个,特别是李家秘制的酸菜鱼,麻辣酸爽,光是一闻就让人口舌生津。

        要问大小李氏为什么没学会这门手艺,倒也不是李家重男轻女,这些秘方只传男不传女。听大李氏说主要还是因为井水的缘故,李家这口井出来的水与别处不同,只有用这口井出的水,腌出来的泡酸菜才这么好吃。

        大李氏在孙家也试过,调料什么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做不出来那个味。

        后来赵氏进门了,大李氏下厨的时候少了,更没人鼓捣了。至于小李氏,比起从小吃腻了的鱼,当然还是少做些事情更香了。

        “你大姐倒是做得一手好菜,我这手艺还不如她呢。”周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大女儿了,女红烹饪都是顶尖的,偷偷跟着大儿子去学堂,在外面偷听了几天比大儿子都还学得好。就只可惜是个女娃,要是个男娃的话,不知道能建多少功业呢。

        大李氏最遗憾的也是自家二儿子没娶上这个侄女儿:“我家老二也是个不争气的,原想着委屈着采荷嫁给老二,有我在,总归让她过的开心些。她样样掐尖,人又要强,那么找个更强的才不怕她厉害,要么找个能包容她的。

        “是我先起了这么个意,与你们说了,才让她白蹉跎几年。不然也不至于急急地嫁了这一家,要不是进门就帮着他家操持生意,累的滑了胎,又没有将养好,哪至于这样。”

        “妹子,你别这样说,这都是命啊。采荷就是太好强了,这世道,哪儿轮得到我们女人好强呢。”周氏道。

        小李氏从小就是李采荷的迷妹,一点不像她们那么悲观:“你们也别太担心了,那老虔婆不过就是仗着自己是长辈才有几分底气的,大姐又不是治不住她,只是这几年没生孩子,说话没以前硬气了,不然他们王家一家子加一块也不是大姐的对手。”

        “你呀!”周氏刮了下小李氏的鼻头,这个小女儿倒是傻人有傻福,嫁人了还能保持住少女时候的性子。

        说话间李家其他人陆陆续续回来了,几个小的带着孙明礼孙明义出去玩儿了。两个媳妇儿是去桃花山卖了一上午的凉面,卖完了才回来。

        说起来这个凉面也是当初李采荷在家时想的点子,看桃花的时节天气已经有些热了,马车又只能开到山脚下,大家都要步行上山,虽说也是边走边看景色。但看桃花的多是太太小姐,都是极少出门的,就这几步也足够让她们香汗淋漓了。

        李家村的人又是天生会做生意的料,于是年轻力壮的汉子就弄了滑竿来,竹子做的椅子两边绑上两根粗粗的竹竿,一前一后两个人抬着,又不费力,对于农家汉子来说跟白捡铜板没什么区别。更有些有头脑的,再改良一下,将滑竿的椅子四周围上一圈轻纱,既遮挡了太阳又不用受人围观。

        没有力气的老人妇女就拿些自家的东西出来卖,什么草编竹编的小东西,山上采的野花,山里的山珍,一天也都能有点收入。

        李采荷脑子活,想着这些贵人出来玩渴了累了,也愿意吃一个小吃,喝一个茶水的。原本是李采荷准备了晾凉的茶水在山上卖的,结果生意好的不行,族里见着也觉得这个生意可做,就做主将李采荷的茶水生意收过来,族里出钱出力修了茶棚,卖茶水和面食。

        后来因着这茶棚族里挣了不少钱,由族长做主将这份收益中的一成换算成份例给了李家,也特别准许只有李家可以在山上自己卖些吃食。

        李采荷就又想了凉面的点子,食材和调料也是她一手做出来的,李家每年靠着这个凉面比平常人家一年种地得的钱都多呢。

        孙明琴越听越觉得自己这个表姨不是个一般人,自己在孙家每日瞎捣鼓能得到大李氏的支持,估计也跟这个能干的表姨有关系。

        这样的女儿谁家不喜欢呢,又能挣钱,还听说长得也好。

        这样说起来大李氏也是敢想,这么厉害的侄女儿,嫁给孙昌河那么个扶不起的阿斗才是糟蹋了。孙明琴这么想孙昌河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在她心目中孙昌河就是不思进取的代表,孙家这么好的条件,家里老人又开明,就他一天只知道种个地。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孙明琴觉得,这孙昌河怕不是觉得自己配不上李采荷,跟她在一起的时候自卑,所以才跟样样不如他的赵氏先暗度陈仓了吧。这种事在男女平等的现代都不少,更别提这个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是主流时代了。

        李家其他人听到周氏说要去镇上去看看李采荷,都很支持,就连几个小孩子都握着拳头说要给大姑姑出气。

        更别提李采荷的哥哥弟弟了,早都对王家恨得牙痒痒了。只是习惯了这个姐妹自强惯了,她没开口,不敢轻易做她的主。

        现在娘老子说要去看看自然是支持的,一直决定周氏并大李氏、小李氏、孙明琴一起去,李家的两个媳妇儿还是卖凉面,照顾家里,另外把几个小的带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让李家老大的大儿子小树跑回来通知家里的人,到时候男人们再过去。

        那王富虽说是镇上的,但家里就一个寡母,李家一家子壮汉,还能怂吗?


  https://fozhidaoxs.cc/book/99598834/619111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