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宋胆 > 第47章 归宋人选

第47章 归宋人选


说实话,调任赵维为工部尚书,将御前工匠悉数交给他

        如此处置,不是因为他是宁王,更不是一通乱炸把大宋的那一点怯懦烧没了,而是看中了那种可逆风航行的宝船,以及火器。

        如果非要描述相公们当然的神情,大概和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宋人时的感觉差不多——奉若神明。

        只能说,相公们还是务实的,赵维再热血,也比不上一轮饱和攻击有说服力。

        后世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这句话不光适用于敌人,对自己人也同样有效。

        什么陈宜中,什么有罪没罪的相公们想要更多、更强的火器,只有赵维能给他们,这就是射程之内的真理。

        而御前有雷火匠人近百,船工造匠更是数千之众,都给了赵维,就必然有更多的宝船和火器。

        “嚓,这买卖不亏啊!”

        接到任命的赵维也是诧异,之前可是做好了准备,不掉脑袋也得扒层皮呢!

        怎么就成了工部尚书?又给了这么多工匠呢?

        “早知如此,咱多炸几条船啊!是不是直接就成宰相了?”

        一旁的赵与珞想抽他。

        “混账东西,尔再言一句试试!?”

        “嘿嘿。”赵维卖乖,“说着玩的。不过话说回来,有了这么多工匠,还真能干不少事。”

        赵与珞白眼:“陆相有言,给你一年时间改造新船,多造火器。若有违反,拿你是问。”

        “呵。”赵维大乐,“那可不是新船和火器的事儿了。”

        “怎么讲?”

        赵维:“其实吧,当初设计复兴号的时候,船工就提出过许多设想,比如把船身做的更窄,吃水更深,应该可以达到更快的航速。”

        “更快?”赵与珞不信,“能有多快?”

        赵维想了想,“就咱们之前走的那条极北航线,一个多月吧!”

        “多少!?”赵与珞惊了,“你小子可莫要顺嘴胡说,怎么可能?”

        那条航线,他们可是整整走了半年多。就算把中间停靠补给的时间去掉,也要四个多月的漂泊。

        一个月已经超出了赵与珞的认知,甚至认为是痴人说梦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赵维却是不以为意。

        “父王也太小看咱们大宋的船工了,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高明得多。”

        宋朝的造船工艺绝对算得上木质帆船的巅峰水平,即使和几百年后的欧洲帆船相比,也一点不落下风。

        之所以不被后世所称颂,一来,是因为华夏民族,不是海洋国家;二来,则是需求决定的。

        亚洲沿岸,因为太平洋季风天气过于强势,加上黑潮洋流的影响,致使出航条件单一,面对的大洋气候也相对单一。

        说白了,天气差的时候出不了海,天气好的时候呢,风向基本固定,不需要多变的复合型帆船。

        硬帆船航速快,在亚洲沿海的气候下灵活性也高,自然蓬勃发展。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造不出更好的帆船。

        事实上,只要汉人想,有需求,什么样的帆船都造得出来。

        看看明朝的郑和宝船就知道了,船长将近150米,宽44米,排水量2万吨,载重5000料(7500吨)。

        这已经是木质帆船的极限。

        即使是1902年下水,号称西方最大帆船的普鲁士号大帆船,在长度上也比郑和宝船短了几米。宽度更是一半都不到,排水量也只有11000多吨。

        这么说吧,后世之所以对西方帆船追捧甚多,一来,那玩着确实挺帅的;

        二来,是你没有大航海时代,没有吹的资本。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宋被元朝打出来一个航海时代。

        需求决定高度。为了适应多变的大洋天候和不同的航海需求,船工们必须绞尽脑汁的改进原有船型。

        再加上赵维从旁辅助,爆发出来的创造力,绝对不容小觑。

        “其实,不光是造船,徐良那边研究火炮也有许多别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人手攻关。现在把御前的雷火匠给他,无异于雪中送碳啊!”

        赵与珞听的一愣一愣的,心中甚是欣慰,“不错,那你更要干出点成绩来,为国效命。”

        “放心吧!”赵维大包大揽,“绝不给亲爹丢脸。”

        “嗯。”赵与珞意味深长地看着赵维,突兀地转换话题,“对于中原局势,朝中也有了方略。”

        “哦?”赵维精神一振,“说说!”

        “陆君实的意思是,如今中原百姓渐哀,皆言皇驾抛弃万民而去,已无心抗争。这样下去,是万万不行的。就算咱们殚精竭虑,图强复兴,可归宋之时又有几人还念旧朝恩情呢?”

        “确实。”赵维点着头,“这是逃亡海外最大的难处啊!”

        人是需要精神的,更需要榜样。

        原本的历史,虽然赵宋亡于崖山,可十万人投海殉国,那种不屈的精神不但激励着大宋遗民,更激励了华夏千年。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元朝立于中原开始,反抗之声就从未间歇。

        无数义民举遗宋义旗抗击元朝,致使曾经天下无敌的大元帝国国祚不足百年,便草草收场了。

        这就是精神和榜样的力量。

        可是如今呢?

        说难听点,大宋皇廷跑了,丢下万万之民偷生海外。这对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失望,而是绝望。

        “所以”赵维喃喃道:“所以陆相要派人回宋?让百姓知道,赵家还没有抛弃他们,重燃万民斗志?”

        赵与珞点头,“看来书没有白读,已经看得通透了。”

        “呵呵。”赵维咧嘴,“我不但看出要派人回去,我还知道派谁回去。是璐王赵晔吧?”

        “你”赵与珞满眼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

        结果,赵维那边一听真是赵晔,猛一挥拳。

        “yes!!”

        “”赵与珞,“何为也死?”

        “没事儿。”赵维打着马虎眼,转移话题,“这事不难猜。”

        “回去的人得有极高威望,且必须是皇族中人。只有这样,才能向百姓传达明确的信号,就是赵家从未抛弃大宋子民。”

        “而这个人,也只能是赵晔了。谁让他姓赵,还是崖山救难的英雄呢!”

        说到这儿,赵维一脸的幸灾乐祸。

        “那小白脸儿特么抢老子的功劳,还当是捡了个便宜?殊不知,那就是张催命符!”

        赵与珞:“”

        亲爹有点懵,不敢相信地看着赵维,“你早料到会有回宋这一场?也早料到是崖山救难的英雄回宋?”

        赵维:“哪有那么神?不过,这个时候的英雄嘛,就是推出去当炮灰的!就算回宋这事他赶不上,等和元军打起来,他也得冲第一个。”

        “要不是因为救难英雄这个名号有点烫手,老子会善罢干休?”

        “”

        赵与珞郑重地看着赵维,这些话着实惊到他了。

        要知道,能说出这些话,是需要细腻的洞察和极远的眼光才能做到的。

        他这个当爹的都是没想这么多,当初赵晔抢功,他还心有不甘来着。

        现在看来,混蛋儿比他看的还远。

        “呼”长出口气,甚是欣慰。

        “之前,为父还忧心你小子冲劲有余,但过于跋扈,更不解朝堂的曲折纠缠,将来是要吃亏的。现在看来,为父的担心却是多余。”

        “能有如此心机,爹就放心了啊!”

        “嗯?”赵维一僵,这是夸他,可这言语怎么不太对呢?

        “我说亲爹,好端端的,能不这么伤感不?”

        “要夸的。”赵与珞平静笑着,“不夸就没机会了。”

        听的赵维心更往下沉,急了,“你到底几个意思?”

        只闻赵与珞道:“除了璐王,为父也要同行归宋,提振民心!”

        “什么!?”

        赵维腾的站了起来,脱口而出,“不行!”

        ——————————————

        赵维其实是一个挺拧巴的人,他既有奸猾阴损的一面,也有来自骨子里的正义。

        否则,前世的他就不会选则那样的死法,今世也不会为复宋而努力。

        他既可以炮轰皇舟,为大宋相公们招魂。也能为了一点小事算计赵晔,等着看他去送死。

        没错,今时归宋,与送死无异!

        要知道,那已经不是大宋了,那是大元的天下。

        赵姓人回去,还是反元的,更要命的是,还背了个崖山救难的名头。

        忽必烈要知道他回去,还不得搜山检海的抓赵晔?

        可是,必需有人回去,也必需有人给宋民一个希望。哪怕是去送死,也得死在万民之前。

        让大伙儿知道,大宋未亡,复国可期!

        这是宋人的一口气,得吊着。

        赵维这水平说不清也道不明,但知道很需要,就像四行仓库的那八佰壮士,就像狼牙山上投崖的英雄,就像致死不降的文天祥和张珏。

        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华夏立世五千年的根源。

        说句装逼点的话,有时候明知是死也不得不去做,大丈夫做人的道理,便在其中。

        可是话说回来,赵维说到底也还是个混蛋。

        本着死道友不命贫道的原则,赵晔去死他没意见,可是亲爹不行!

        那是我爹,谁特么敢推他去死,你试试!?

        赵维和他拼命。

        “不行,你不能回去!”赵维瞪着眼珠子,言语不容有疑:“那是必死之地。”

        “臭小子!”赵与珞笑了,“说璐王之时,怎么不见你说什么必死之地?”

        眼神飘忽,“不至于最多艰难些。”

        “你糊弄谁呢?”赵维大吼,“真当你儿子傻呗?中原那边是什么情况,咱爷俩都心知肚明。你回去不弄出点动静,怎么激励百姓?”

        “那特么就是去送死的!”

        赵与珞,“可是必须有人去送死啊!”

        赵与珞笑着,把赵维安抚坐下。

        “爹也不想死,爹还想看着你纳妃生子,还想看我儿一步步光耀门庭。可是,爹不去,谁还能去呢?”

        “如今皇驾左右,除了你,就是璐王与为父。如你所言,璐王顶着崖山救难的名头不去不行,可他才多大点?他与你同龄啊,不过十七而已!”

        “让他自己回去,谁能放心呢?只有为父陪他走这一趟。”

        “操!”赵维恶狠狠地咒骂一句,看着赵与珞,知道已经无可挽回。

        但是,只那么一瞬间,赵维做下了一个决定。

        “没得商量了,是吗?”

        “是!”

        “那什么时候走?”

        “七天之后,便启程回宋。”

        “所以,你今天来不是恭喜我升官的,而是来告诉我你要走的?”

        “是!”

        “好吧!”赵维笑了,笑的反常,“走就走吧!生在这个时候,命都不是自己的。”

        “没错!”

        “那临走之前,我给亲爹送行。”

        “好!”

        。


  https://fozhidaoxs.cc/book/9706/63697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