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后明余晖 > 第586章 第五九章 轻型坦克计划;檀香山平民

第586章 第五九章 轻型坦克计划;檀香山平民


第586章  第五九〇章  轻型坦克计划;檀香山平民撤离协定

        所谓时势造英雄,T-34实际上是一种仍然残留了不少过时设计的过渡性坦克,但它不得不在危亡时刻挑起重任对抗来犯之敌,勉为其难的成就了经典坦克之名誉。

        它存在诸多缺陷,譬如主动轮和履带采用板齿啮合这样的落后设计、糟糕的瞄准镜、无车长塔的双人炮塔,以及老生常谈的内部空间狭小。

        历史上俄国人曾在战前向德国人订购了数辆III号E型坦克,测试后发现其人机功效远超T-34,于是立刻着手研发改进型的T-34M。

        T-34M改用扭杆悬挂,替代了弊端明显的克里斯蒂悬挂,增大内部空间;侧面装甲从倾斜改为垂直,进一步增大空间;正面大倾角装甲增至60㎜,等效厚度非常可怕。

        可是敌人才不会留出充裕的时间,所以T-34M仅制出木制原型样品以后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目前,泰西各国最前沿的看法是轻型战车已经过时,装甲薄弱、火力不足,没法担大任,以后肯定集中力量发展中型、重型战车。”

        “的确如此,十几吨的重量实在不好折腾。”

        “不过他们是他们,咱们是咱们,我国朝自有国情在此。王师转战天南海北,有些地方根本去不了重些的战车,就比如乌思藏那鬼地方。”

        “对,还有南洋跟大洋,那些蛮荒丛林简直要命,二十吨的玩意都动不动就陷进去。”

        早晨,在军器局大楼的议事厅中,一些官员和陆军将领正在开会讨论,议题是关于轻型坦克的发展需求。

        这一次,周长风也在场。

        “我的看法是应该接着搞。”他开口说道:“乌思藏比较极端,先不说它。这种轻战车在印杜和太平洋岛屿都有价值,海运装卸方便,机动性还强。”

        适应范围越广自然就越方便——大多数大明商船只有15吨起重机,吊不了中坦,但可以吊轻坦。

        “太对了,装卸容易、能又快又方便的运到位才是硬道理,这也算兵贵神速嘛。”有人赞同道。

        “我军需要一种十几吨的轻战车,有很好的越野能力。”说着,周长风先后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此基础上追求火力和防护的极致,而且不怎么要数量,可以贵些、用上最好的工艺。”

        “周佥事说的这个与鄙人构想的差不多,这种战车不挑大梁,无需太多,可以精益求精。”一名负责坦克研发工作的文职少校高兴地说。

        轻型坦克历史上在大战之后就落寞了,许多国家都放弃了这条路线。

        不过后世在已有59式中坦的情况下仍然研发了62式轻坦,专门装备南方部队。

        因为59式的平均接地压强约为0.8MPa左右,62式只有0.6MPa多,通过性有明显提升。

        同时哪怕到了新世纪,依然诞生了更加新锐的轻型坦克。

        这足够证明轻型坦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价值。

        很快,军器局批准了研发计划,下发了技术指标要求。

        1.战斗全重不超过13公吨。

        2.在复杂地形亦要具备优秀通过性,公路行驶速度不低于每小时55公里。

        3.车体宽度不多于2.6公尺。

        4.至少可以在500公尺距离上击穿敌方轻型战车正面。

        5.可以抵御美制.50英寸、即12.7公厘大口径机枪弹(正面要求零距离、侧面要求相距200公尺)。

        可以看出这是一型强调机动性和灵活性的轻型坦克,对火力与防护则没有做出过多的要求。

        明军希望将之作为重型侦察车,出敌不意的打探阵地部署状况,即使被发现了也能从容撤退。

        反正也不指望这玩意真刀真枪的去和敌军硬碰硬,那是愚昧之举。

        除非……是在必不可能遭遇敌军反坦克炮和坦克的情况下。

        反坦克炮数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只会布置在“被认为有可能出现敌方坦克”的地方。

        如果这时候己方能有坦克、哪怕只是孱弱的轻型坦克,依然能大杀四方——这就是饱受人们追捧的不对称作战思想。

        迅捷公司和一机公司是大明唯二具备完整坦克设计能力的企业,两者都很感兴趣。

        在看似极为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不惜工本的创造最强战车?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工程师们倍感兴奋。

        当一众设计师在津津有味、兴致勃勃的商讨时……

        大江南北,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进展。

        1月3日,皇帝终于选定了拖延多日的年号终于定下来了,她在“靖和”与“致远宁国”之间纠结,最终选择了前者,并立志在战争胜利后更改年号。

        1月5日,位于葫芦岛的380米巨型船坞已经进入建造收尾阶段,预计夏季投产——这是世所罕见的可建10万吨巨舰的大型干船坞。

        1月9日,广州又有一座4000吨模锻式水压机顺利投产,它在安腾航空器公司名下,用于对飞机结构材料进行锻压。

        1月10日,喷气式技术验证机Cy-72在苏州试飞,起先较为顺利,但在进行俯冲测试时发动机熄火,试飞员没能幸免。

        1月11日,德社向大明转交了若干情报,告知已有确凿证据表明美国列装了新型武器,包括战斗机、坦克、小型火箭筒、卡宾枪。

        德社提供的情报中指出,美军陆航已经装备了一种采用独特设计的战斗机,它可能会有超乎寻常的表现,由于设计制造该飞机的贝尔公司是一家新兴的小企业,所以资料匮乏。

        另外,新型的M3中型坦克已有大致参数,它十分高大,有一大一小两门炮,疑似为75㎜和37㎜,可能有30吨重,装甲也比前代更厚。

        德军已经在伊比利亚半岛遭遇过美军的新宝贝了,起先还被如此高大威猛的坦克给震惊到了。

        这些坦克不但火力凶猛,而且防护能力似乎也挺好,Pak36对之不起作用,Pak38型50㎜反坦克炮也要在数百米内才能有效击穿它们。

        德军自己的坦克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所以装甲部队颇为吃力,威力巨大的高射炮又难以在高低起伏的山地快速部署,所以只能依靠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来对付它们。

        在周长风的印象中,历史上美军在著名的谢尔曼坦克之前短暂装备过一种更保守落后的坦克,但是在北非战场表现糟糕,想必就是这玩意了。

        战争催化了科技产物的迅速迭代,接下来肯定要面对一系列新型武器了。周长风如是想到。

        兵部的反应着实有些迟钝,坐办公室的官老爷们没有多少紧迫感,警惕、急切的往往都是从前线返回本土述职时得知情报的将领。

        因而各种报告和信函纷至沓来,希望引起周某人的注意,毕竟他更有话语权。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些天周长风一直在上海昌扬公司观摩喷气式飞机的发展,得知情况之后便立即着手应对。

        随后他签发命令,要求对现有之三七式战防火箭筒进行改进,同时为各种身管火炮研发新型破甲弹。

        作为周某人自己早期随手而为的作品,三七式火箭筒性能一般,直射射程才五十多米、实战破甲深度才几十毫米。

        奈何它诞生的太早了,又极轻便,所以表现亮眼,被士兵们誉为“步战利器”。

        改进工作也很简单,发射器本身不作变动,仅限于把战斗部从直径64㎜扩大到80㎜,装药量增多;同时改进药型罩,为节省成本仍采用软铁材质,但从半球形变为圆锥形。

        效果最好的其实是喇叭形,不过加工困难,因而选择中庸的圆锥形最合适。

        由此得到的新型战斗部达到了160㎜的静破甲深度,实战估计亦有100㎜左右。

        至于身管火炮破甲弹,因为炮弹会高速自旋导致严重削弱金属射流威力,所以难堪大用,也就几十毫米的破甲深度。

        所以周某人要求兵部专门拨款,挑选一个最合适的厂方专门研发抗自旋的尾翼稳定破甲弹。

        【配图】

        至于其它的兵器暂时不着急,足以应付实战需求。

        在单兵装备上明军无疑是一流水平——中间威力弹自动步枪搭配附带插板的防弹背心,往夸张点说,即使从今往后摆烂不作为,用到四十年后都还凑合,可见其领先程度之甚。

        这也是周长风十分得意的地方,而今虽没有普及开来,但也让美军吃了不少苦头。

        有些被俘的美军官兵仍感困惑,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被一梭子冲锋枪子弹打中的人却能继续行动。

        一月中旬的时候,明美两国针对檀香山的平民安置问题达成了共识。

        美国人和平时期的生活水平太高,以至于占领下的檀香山民众屡屡抱怨物资匮乏、一点不像人过的日子。

        他们派出代表提出诉求,每人每周至少要1磅(454g)肉类和0.3磅(136g)糖类——这大约是和平时期的三分之一,自认为已经是很低的诉求了。

        这直接给大明派驻檀香山的官员们整懵了。

        就算是应天府和上海府的白领也不见得能这么吃啊!

        他们很恼火地答复说:我国没有那么富庶,无法满足,你们姑且先过苦日子吧!

        官员们向朝廷呈递的题本中表示,如果这儿都是本国百姓,那么消耗的粮食和物资可以比现在少一半,为长远考虑,应迁移一些百姓过来。

        行政官员感到头疼,明军上下也提防着这些眼皮子底下的敌国平民。

        大家都很想把他们给赶走,可惜这茫茫大洋之上想驱逐也没地方驱逐,而且更重要的是部队需要有人烟的繁荣城市提供更好的休整环境。

        幸好,红十字会在其中牵线搭桥,协助两国上层就此事展开沟通。

        总统很关注此事,他认为从敌占区撤离本国民众有利于振奋军民士气。

        作为政治家,这样好的宣传机会怎么能错过?

        这件事被刻意透露给了外界,很快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人激动的表示不应放任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有航运公司趁机作势,宣称愿意派出全部可用商船去檀香山,这家公司的股价随后连续大涨十几个百分点。

        联邦政府当中的反对声音很快就被压了下去,大家都很识趣,谁也不想因此被抨击或者吃枪子。

        实际上这件事对于美国来说没什么难度,每星期都有船队浩浩荡荡地从西海岸去往夏威夷运送军需物资,返航时空空如也,完全可以顺路到檀香山接回当地平民。

        如果觉得用货轮运人很不人道,那么本土也有不少航运公司可以承担任务。

        大明朝廷完全赞同这一举措,他们决心将瓦胡岛打造成永不陷落的海外要地,岂能容许数十万敌国平民滞留?

        军部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大都督府担心当地人口缺失会有不利影响,兵部则信誓旦旦的保证两年时间迁移八到十万百姓过去并非难事。

        最后,压力来到了户部。

        你们能凑出来数以万计、愿意背井离乡到危险且遥远的海外的移民吗?

        户部官员嗤之以鼻,觉得这也太小瞧庞大人口基数的可怕之处了。

        七亿多人还找不出几万愿意出海闯荡之辈吗?不妨看看南洋地区为什么遍地都是华侨华裔。

        两国代表在檀香山互换了备忘录,签订了一个战时协定,规定平民撤离船只的时间和航线,船只应使用纯白色高辨识度涂装,悬挂红十字旗帜表明身份。

        2月1日,试行的首次撤离如期进行。

        原本被选定的奥斯汀美女号客轮从西海岸启航时运送了两千名陆军士兵,在夏威夷大岛以东134㎞海域被明军潜艇击沉。

        因而只能临时改用光明圣保罗号货轮执行撤离任务,这艘商船连夜涂刷白色油漆,在众多明军飞机和战舰的虎视眈眈下接受登船检查,确认里边没有藏匿可疑之人或物。

        光明圣保罗号在当天傍晚靠近瓦胡岛,并停泊至檀香山码头。

        千余平民拖家带口的连夜登船,似乎急于逃离敌占区。

        等天明之后,这艘满载平民的货轮拔锚起航,朝廷派驻檀香山的官员们禁不住拍手叫好。

        这些从小到大活在天堂、娇生惯养的家伙赶紧滚蛋!

        现在一下子就少了一千多個,官员们只觉得心情尤为舒畅。

        “陛下,主要是这些人确实很碍事,信不过,还得是自己人。”

        “嗯,瓦胡岛远离本土,不奢求自给自足,那儿能就地解决一部分就很好了。”

        周长风点点头,对朱泠婧说道:“升平号和朱雀号这样的巨型邮轮一次可以运大几千人,很快就能补充人口,瓦胡岛中部地形平坦也很适合耕作,再合适不过了。”


  https://fozhidaoxs.cc/book/54258727/846031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