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时代 > 第9章 李鸿章办外交

第9章 李鸿章办外交


在近代清朝办理外交中,还有一个外国人也做过正一品的官员,这个人就是蒲安臣,他是受命帮清朝办理外交事务的一个美国人。

        为什么清朝的外交一开始交给一个外国人办呢?因为我们最初对外国人是蔑视,清朝的官员没有人愿意去办,认为和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第一个驻外的中国官员郭嵩焘知道自己要被派驻英国时,第一反应也是先力辞,只是推脱不掉,才不得已走马上任,这在当时士大夫眼里并不是什么“美差”。

        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对西方国家从蔑视开始转变为重视,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各国事务,但是总理衙门比较“务虚”,实际办理是由下面的北洋和南洋办理,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总理外交事务。

        李鸿章发迹于曾国藩剿太平天国时,他视曾国藩为老师,国人视他为曾国藩事业的接班人。

        在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时,他已经见识到外国枪炮的威力,他在淮军中设立了“常胜军”,聘请外国教习教士兵操作火器。

        美国人华尔一开始犯了小罪,中国的驻美领事赦免了他,他被聘为洋枪队的总教头,洋枪队的兵勇都是外国雇佣兵,这支雇佣军凭借精良的武器,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打了许多胜仗,因此被称为“常胜军”。上海道台杨坊把女儿嫁给华尔笼络他,后来华尔战死,此女下落不明。

        接替他的人是美国人白齐文,这个人原来在美国曾为议员蒲安臣跑腿送信,后来在美国混得不好,想到亚洲找找机会,恰好蒲安臣在为中国办理外交,向清廷推荐了他。白齐文为了取得中国人的信任,甚至还放弃美国籍,加入了中国籍。

        但是他为人十分傲慢,当时李鸿章刚结束太平天国战争,到上海就任,他竟敢不把李鸿章放在眼里。

        李鸿章是什么人?对付白齐文简直小菜一碟。他先是授意杨坊停发洋兵勇的薪饷,白齐文催要无果,居然动手把杨坊打了一顿,然后抢走银钱扬长而去。

        这个举动正好给了李鸿章收拾他的口实,雇佣军光天化日之下殴打朝廷命官、公开抢劫,目无法纪,简直与强盗无异,要求立刻查办严惩凶手。

        白齐文一看不妙,居然想出一招更臭的棋,他反了,带兵加入太平军。后来,他又反悔,要再加入清军。

        连美国领事馆都很看不起他的做法,同意把他遣返回美国。

        李鸿章派船只护送他南下,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总之,船遇海难,白齐文葬身鱼腹。

        美国领事馆也没有追究,正愁这个大麻烦不好解决,李鸿章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美国人感谢还来不及。

        李鸿章早年办理洋务依靠的是英国人,他聘请戈登在淮军里组建一支“常胜军”,任用赫德管理海关,他还让英国人李泰国购买兵船,为中国组建一支海军,只不过因为统帅权的问题,最后没能实现,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中国聘用的“客卿”。

        李鸿章跟外国人接触早,打交道多,比起一般的士大夫更了解如何与外国人交涉,当天津教案发生时,当时办理事务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提出严惩凶犯,引起国人众怒办不下去。后来李鸿章接手办理,思路还是照着曾国藩的思路,但是他处理得更圆滑,没有激起兵变或者冲突,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因此被清廷看作是为办外交的能人。

        以后,清廷四十年间重要的外交事务和条约的签订几乎都有李鸿章参与,他也因此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前半生风生水起、无限风光,后半生却一落千丈,跌落神坛。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就是他一生的分水岭。

        其实,早在甲午战争前,中日之间就有了交锋,这次事件是长崎兵斗事件,当时北洋海军正处在最风光的时候,舰队到了日本,水兵上岸玩乐,因为语言不通发生误解,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事件发生以后,拖了好几个月没有办结,李鸿章委托伍廷芳拿出解决的方案,廷芳跟随李鸿章以后办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这件,最后,日方因为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海军实力也不足以和中国抗衡,接受了中方提出的办法,向被打伤的士兵赔偿医药费。

        日本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尚武的民族性被激发起来,甚至连几岁的小孩玩的游戏都是捉拿“定远”、“镇远”。

        清朝在70年代还表现出一股积极进取的态度,到了80年代却连一艘新的战舰也没有添置,李鸿章为了哄得太后高兴,把发展海军的军费挪去修园子了。

        短短十年间,中日双方实力反转,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甲午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野震动。

        日本指名要李鸿章去日本签订条约。

        清廷之前派张荫桓去谈判,结果吃了闭门羹,日本人连见也不见。

        无奈之下,李鸿章派伍廷芳去“询价”,一来,伍廷芳处理长崎兵斗事件有与日本打交道的经验,另一方面,伍廷芳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曾在英国留学,于公于私,他应该都会得到一些消息。

        伍廷芳一行第三次出使日本,受到日本轻慢,以没有全权代表为由仍然被日本拒绝谈判,但是第三次出使有一个收获就是弄明白了日本的真实意图,就是要中国派出一个全权代表。当伍廷芳一行奉诏回国时,伊藤博文叫住伍廷芳,和他单独谈话。

        伊藤博文说:“你们远到而来,没有商议成功,我表示遗憾。请你转达我对李大人的问候,并请他理解日本拒绝这个使团并不是日本不要和谈,相反,和平对于中国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中国应该拿出和谈的诚意,再派员谈判,必须是有相当资格的全权代表。你们的张、邵二位大人此次所带文书,为什么不按照国际惯例?”

        伍廷芳说:“我非常感谢阁下的谈话,至于阁下提到文书一事,我当时人在天津。谈判已至此,我想冒昧问一句:阁下是否认为我方派出的议员官阶不够?”

        伊藤博文说:“不是官阶和地位,只要是有委任全权代表的官员,我们都能接受。”他还是冠冕堂皇,但下一秒他道出了真实意图,“当然地位越高对谈判越好,下次议和最好派一位有名望的人。”实际就是点名要李鸿章亲自来。

        伍廷芳再次要明确日方的意图,说:“阁下指名谈判代表必须位高权重,根据阁下刚才的话推论,言下之意是嫌张、邵二人人微言轻?”

        面对伍廷芳一阵见血的问题,伊藤博文继续含糊其辞,说:“不,我只是泛指,不过阁下记得在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时,我国使团在北京见到贵国政府授予李鸿章全权代表文书后,我方同意回天津与李中堂谈判。考虑李中堂年事已高,我甚至愿往中国。”

        伍廷芳问:“阁下愿往中国哪里?上海。”伍廷芳进一步询问。

        伊藤博文又改口,“不不,不是上海。”

        伍廷芳问:“香港呢?”

        伊藤博文推说:“香港也非谈判之地。”

        伊藤博文的真实想法是要李鸿章亲自来日本谈判,他在之后的谈话中改暗示为明示。

        针对日方借中关于代表的全权问题拒绝谈判,伍廷芳道:“依中国惯例,颁发全权一事,向所罕见。今张、邵二位大人携带国书、文书,依照惯例,即有全权办理的意思。中方既委派二位大人前来商议,即能够画押,如有疑惑,我们随时电奏请示,阁下以此为借口拒绝谈判,未免太过拘泥。”

        伊藤博文说:“此次谈判,日本极为重视,恐中方日后翻脸不认账,再爆发战争,日方要求应照国际惯例办理。全权即代表银两,譬如一个人买货,必要备齐银两才能交易。”

        日本小国就是小国,总是以己度人,料想中国一个大国又岂会赖账。

        伍廷芳说:“卖物的人也需要将价钱告诉买主,买主才能议价和备银钱。现在价格秘而不宣,既不能久秘,何不早点告知,也好让我国想办法筹措准备。”

        伊藤博文说:“日本国小,财弱,如今战争已经向国民商借一亿两,现在战争没有结束,还准备再借5000万两,军费开支早已是贵国的数倍,战场瞬息万变,贵国还是及早议和为好。贵国何不派出恭王或李中堂来,方可明示。”

        后来,日本狮子大开口,要价赔款3亿两白银。

        伍廷芳说:“依照国际公法,全权代表的身份,无非便宜行事,现在各国都铺设电线,信息传达通畅,即便是全权代表谈判,消息也时刻可以传回国内。中方交给日方的文书,采用日方的式样,可以吗?”

        伊藤博文点头,说:“可以。”

        由此,一系列外交辞令中我们看出,伍廷芳搞清了日本谈判的要求,主要是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到日本人谈判。

        伍廷芳一行在日本受尽屈辱,他写信给munny说:“我真是恨不能自己披甲上阵杀敌,免使国家遭此大辱。”

        清廷权衡再三,派李鸿章赴日本议和。

        消息传回国内,上至朝廷下至百姓,莫不议论纷纷。

        朝廷上,大臣们各持已见,认为日本开出的条件太过苛刻,不能接受。

        翁同龢是李鸿章的死对头,他说:“与其接受日本的议和条件,不如我们举国再和它一战。”众位大臣纷纷附和。

        李鸿章心知肚明,这些老学究不过是要显示自己是朝廷的清流,借此撇清干系。李鸿章点头称是,说:“我赞成翁大人的提议,若是开战,我愿为他的副手。”

        轮到翁同龢骑虎难下了,他哪有这个本事带兵打仗,而且拿什么去打,绿营已经腐化得不成样子,太平天国的起义还是靠曾、李的湘军、淮军才打赢,这些军队镇压农民起义还行,要和日本打恐怕不行,再打实际上是不可能了,自己不过喊喊口号罢了。

        不过翁同龢到底也是老臣子,他很快就给自己找了台阶下,说:“洋务的事情还是李中堂熟悉,我不了解情况,恐怕不能担此重任。”

        皇帝说:“倭人已经在旅顺登岸,如今威海卫又失陷,整个山东已经落入敌手,北京已经危在旦夕了,如今还有何可说?”

        翁同龢说:“记得10年前,李中堂可是对皇上信誓旦旦北洋舰队即使不能退敌,也必然不会使皇帝日夜忧虑,谁能料到如今这个结果,此事当然是李中堂负责善后事宜。”

        朝臣一片附议。见风使舵是为官之人的本色,天上的风往那边吹,地上的草就往哪边倒。

        慈禧开口,说:“国事如此,只能请中堂分忧了。”

        李鸿章回道:“此事就让臣来了吧。臣必定尽心竭力以报皇恩。”

        北京城茶楼里人声鼎沸,吃茶的人围坐在一起,只听一个茶客说:“听说高升号刚开出去就被击沉了,几个管带都自尽了,丁提督在威海卫失守后也自裁了。”

        周围茶客们纷纷感慨,一个茶客说:“日本人在旅顺口登岸后,屠杀了几万人,真是禽兽不如。”

        “听说日本人狮子大开口,不仅要赔款,还要割台。”

        另一个茶客说:“听说英国教头朗威理在开战前预测中国实力强于日本,怎么一打起来竟是这个结果?”

        旁边一个叫“坏爷”的人说:“大清国怕是要完了。”

        茶楼老板闻言,赶紧走过来制止,说:“坏爷,你可别混说,今儿不要你酒钱了,你走吧。”

        人群渐渐散去,不复之前的喧闹。

        为什么曾经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会败给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呢?

        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遭遇很相似,都遭到了外国的侵略,被迫打开国门。中日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尝试,领导这场改革的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明治天皇,当日本举国上下节衣缩食发展海军时,慈禧太后正和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扮观音,她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从海军军费里拨钱修园子。

        李鸿章本人也不是没有压力,醇亲王曾想把他从北洋大臣职务上换下,李鸿章也不得不为了保住自己而做出妥协。

        他自己也说,自己何曾放手办理过洋务,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拆穿还可以掩饰一时,一旦撕破,早就千疮百孔了。

        他的困难来自于君臣的掣肘,海军军费短缺,西学人才的缺乏,他本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在70年代由容闳带领一支小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后来朝廷反对,李鸿章也只好妥协,撤回留美学生。

        他力主加强海防,不惜耗费巨资从国外购买铁甲舰,组建了北洋海军,当时长江沿岸各路诸侯也都大力购买船舰,组建起福建海军、南洋海军,只是这几只海军不受李鸿章统辖,只有南洋沈葆桢能支持一下,这些海军还是在原来的水师基础上建设的,管理体制落后。后来,逐渐没落,海军人才都转送到李鸿章的天津水师学堂学习。

        因为海军军费短缺,海军兵勇的薪饷总是欠薪,只能离开之后再付清,到了80年代,就无法再添置新的船舰了。后来李鸿章出国,在美国参观军工厂,看到新式枪械,子弹连发的速度很快,再询问价格,李鸿章摇摇头,太贵了,枪可以买,但用不起这些子弹。

        再谈到船速的问题,同样是购买的外国船舰,为什么日本的船速比我们的快?也许又一些外国投机商人玩了一些小把戏,卖给我国一些淘汰品,那么卖给日本的就一定是最新式的船舰吗?船速的问题应该是和燃料的质量有关,主要就是煤的质量,供应给北洋舰队的煤很劣质,居然烧不燃,可以想象这背后腐败成什么样子,简直是烂到根子里了。

        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是对他本人的一次羞辱。他这样一个受人敬仰的人物,在谈判桌上遭到威逼恫吓,不允许分辨,只有“答应“和”不答应“的选择。最后,赔款从3亿两减为2亿两,并不是被江面上那几艘残舰吓住,而是出于李鸿章在日本遇刺的愧疚之情。

        是李鸿章带去的谈判代表不行吗?不是这样的,李鸿章身边的罗丰禄、伍廷芳都是资深外交老手,精通国际法律,一点不亚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只是弱国无外交,城下之盟只能任人宰割。

        李鸿章表面上还是云淡风轻,可是回来以后,时而狂乱,胡言乱语,德国医生帮他做了几次放血治疗,跟在他身边的留美学生吴应科,在甲午战争中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巴图鲁“的称号,他随船返回时,把自己的勋章和辫子包成一包扔进了大海。


  https://fozhidaoxs.cc/book/52178310/636373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