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帝鉴 > 第61章 后记

第61章 后记


第一部终于完成了,一年多了,这部小说被我删删改改,好一番折腾,虽不知当初怎么有勇气,在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情况下,能重头修改。至今,我都不敢想象,若再让我来一次,也绝没有那个勇气了。

        先说说写文的历程吧。故事大体框架早已成型,趁空闲之余打了几万的稿子,一冲动就发了。大概越写到后面,越觉得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当初太过仓促,文笔稚嫩,情节幼稚,于是再四五十章的时候就动了修文的念头。纠结了很久,一个声音告诉了,就这样吧,再写个几万字就差不多完结了,何必折腾,另一个声音却又告诉我,改,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东西怎么能给别人看?所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重新修文。虽然修改后,仍然有很多问题,但基本上文句没有太大的错误,内容上也大体符合逻辑了,至于什么剧情与文笔,就暂不追求了。我并非中文出生,本身既不擅长也不追求文词优美,平常读书,也多喜简练文风,所以文笔就很枯燥了。

        在修文过程中,大概有不少读者因此弃文,我感到很遗憾,但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依旧坚持追文的读者们,这些人应该是我能够坚持继续更文的动力。说实话,写一篇小说并非易事,尤其是古文,从中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虽然说是架空文,但我也想力求附和实际,十分不喜打着架空文的旗号,就胡编乱造,把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归咎于架空二字。这篇小说中,有关的服饰、医药、官职、兵制、内庭制度,还有一系列的权谋朝斗,写起来颇为费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很多时候,也感到精疲力竭。因为平时还有大量的学习上,或者工作上的事要忙,所以更文速度是越来越慢,也忘大家体谅。

        其次说说为何选明朝作为大背景。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很喜欢明朝,才选明朝。相反,我非常不喜欢明朝,论起来,明代疆域不及汉唐,文化不及赵宋,政治上也无突出的作为,更何况还有各种文字狱等等。当时写小说也想过用唐朝的大背景,毕竟我对于唐史的了解比明史多,但最终还是作罢。因为明朝后期已经跨入西方的近代了,这就比较对我的胃口了。此文或许会提到一些舶来品,朝代太前的话,感觉很别扭,虽然都是架空,但还是不希望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前文已提,本人略有些考据癖,即使写小说也不喜不切实际的情节,这样便是对历史或其它知识的不尊重。所以,面对我一窍不通的中医,在行文中也尽量做到符合实际,为此也花了大量的精力翻阅医书,使用各种医学类数据库。其次,明朝的服饰记载比较详实,样式也比较附和我的审美,写起来方便一点。汉唐的生活方式,与后世差异太大,选择明朝更接地气一点。当然,这只是本文的设计,有可能下次开古文,我会改大背景,曾经也构思过一个唐初背景的故事,当然,精力有限,再开坑儿遥遥无期……

        另外关于第一部的内容。第一部主要讲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围绕朝廷削蕃来展开,其中也少量涉及皇权与将相之间的明争暗斗,但最主要的还是写朝廷与藩王间的权力角逐。相信大家对于藩王作乱这一现象并不陌生,从汉之七国、晋之八王,到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藩王叛乱的典型事件。很显然,这篇小说正是代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又稍加改动了一点,毕竟如果完全按照明史写,皇帝是很难平定叛乱的。从我了解这段历史以来,都对燕王叛乱一直持消极态度,当然,燕王自有苦衷,建文登基后的步步紧逼,激起了燕王的反叛。但在情感上,或者理智上,我都对为己野心、权欲而挑起内战怀有深深的不满,不管他是否有苦衷,毕竟一旦打仗,牵扯到的就不仅仅是私人恩怨,而是万千普通人的性命。所以编写这段故事时,我自然将燕王写成了失败的一方。

        当然,从历史上看,藩王作乱成功的唯有朱棣一人,以地方之力对抗中央,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道义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朱棣的胜利,实在有其巧合性。说实话,我一直认为酿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朱元璋,由于他的种种措施,为朱棣叛乱提供了条件,也为建文帝的失败埋下的祸根。首先,自汉晋以后,历代王朝都吸取藩王为乱的教训,严格控制亲王权力,几乎只享利禄,在政治上丝毫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而朱元璋为了子孙永享富贵,再次进行分封,还将北方各战略要塞交给诸王,这就为藩王掌控军队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朱元璋又怕权相擅政,留下什么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朱棣起兵提供了口实。第三,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从胡惟庸之案,到蓝玉案,斩杀的淮西贵族高达几万人,连李善长和刘基这样的文臣都不能幸免于难,导致建文帝登基后,几乎无人可用。一旦朱棣起兵,建文帝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倚重的老臣,只能靠齐泰、黄子澄这样的书生,最终误国误己。

        建文帝是个可怜的皇帝,他改年号“建文”,就是希望扭转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很多弊郑,以此偃武修文,改变朝廷崇尚武力之风,从而提倡文治。实行削蕃,不管从公讲还是私讲,都丝毫没有错,那帮叔王拥兵自重,为霸一方,不仅严重威胁朝廷安全,还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削蕃是势在必行的。

        小说里面,皇帝所面临的情况,跟建文帝十分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我特意设计了傅后这一角色。傅太后虽然与皇帝之间有矛盾,但她却为稳固朝堂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所提拔的一帮文臣武将,不管是在皇帝登基时,还是削蕃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傅后,光凭年轻的皇帝是无法对抗燕王的。

        同时,小说中的皇帝朱载橖,也比建文帝更有魄力。建文削蕃的失败固然有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因素,可建文帝也难逃责任。首先他的削蕃策略就有问题,一是太心急,才登基不久,还未站稳脚跟就削蕃。二是方法错误,既然燕王最强,他不先从强蕃下手,反而从周、代、齐等王下手,这样以来就打草惊蛇了,为燕王准备造反提供了时机。其次,建文帝举棋不定,当断不断。在削蕃初期,手段太过严酷,齐王一家受冤自焚而死,而对付燕王时,反而怕背上“杀叔之名”,一再下令朝廷将领不得射杀燕王,以至朝廷在战场上非常被动,好几次能杀掉燕王,却因建文帝的军令使得燕王逃脱。

        比起建文帝,朱载橖削蕃的态度要坚定得多,同时,也更懂得方法策略。她以承州秋围之机拉拢了晋、辽等藩王的支持,又予以大量钱粮支持铁勒部,防止鞑靼趁机入侵。更为重要的是,她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了与傅后、英国公以及内阁之间的恩怨,处处忍让,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还有就是,在燕王围困京城时,皇帝所表现的智谋与胆识是一般人比不上的。这一切的一切,为削蕃成功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皇帝能够完全君临天下铺了路。

        再说这一部的大反派——燕王朱珷。当然我并没有把他刻画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一诺千金,从道德上看,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从他个人的角度上看,反叛并没有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求自保。没有一个皇帝,或者中央政府可以容忍地方势力坐大,皇帝的一系列动作,让燕王感到不安,他不想坐以待毙,就只能奋起反抗。其次,燕王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屈居人下,论才能,他远胜于太宗朱璟,更不要提如今还乳臭未干的小皇帝了。但身份的差异,让他不得不低头,这是他最不可忍受的事。从性格来看,燕王是最像太/祖皇帝的,当年□□也确实有意将储君之位传于燕王,但由于对发妻和怀德太子的愧疚,使得他不得不放弃燕王,立了文弱的朱璟。同时,为了补偿燕王,他采取放任态度,纵容燕王在地方坐大,最终为燕王今后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至于第一部的感情线,暂不明朗,毕竟搅进了各种政治斗争,感情已经不是纯粹的感情了。几位主角,一方面认不清自己的心,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复杂的时局,即使有心也无力,所以基本没时间谈情说爱。下一部《祸起萧墙》,顾名思义,宫斗的成分会多一些,感情戏在这一部中也会升温。

        最后,如果大家看完第一部觉得此文还勉强入得了眼,就继续追吧~欢迎各位留言,短评长评都可,还有别忘了收藏,掩嘴笑遁~


  https://fozhldaoxs.cc/book/41516411/61886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