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司礼监 > 第六百零九章 皇爷高兴,咱家就高兴

第六百零九章 皇爷高兴,咱家就高兴


山东矿监陈增势不如人,只能委曲求全,割肉喂鹰。
        识时务者为俊杰。
        魏公公打心眼里佩服陈公公的果断。
        当然,换作是他的话,早在那炮声响起的时候,就当跪舔了。
        人没对方多,打又打不过,不跪还等何时
        面子这东西,值几个钱咧
        况且,都是一个单位的,人还是老员工,跪他几跪权当敬重前辈,反正又不会少块肉、掉根毛,心里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说白了,这事,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调和的嘛。
        反正,魏公公想的开,陈公公这会怕也是想开了。
        钱财嘛,不过身外之物。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魏公公坚信,陈公公想的一定和自己一样,并且他相信陈公公的损失会在不久之后得到弥补的。
        从哪补,就不关他事了。
        他却不知,陈公公已然知耻而后勇,暗自发誓回去之后哪怕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手下散在各地的打手凶棍们整合起来,学那高淮弄个矿兵税军出来。
        如此一来,还有谁敢这般肆无忌惮的威吓于他
        马队、铳队、炮队,都要弄出来,铁甲兵也要弄一堆,你这小王八蛋南下总要回京吧,届时,就在这山东境内要你好看。
        你敢不把咱家放在眼里,做得了那初一,咱家就给你来个十五
        你有一千人,咱家就编三千人。
        你有三千人,咱家就编一万人
        倒要看看,谁的拳头硬。
        经此一劫,陈公公算是彻底悟明白了。
        这世上,甭管你地位再高,钱财再多,没有兵权在手,碰上那些个胆大妄为的,最终都是替别人做嫁衣的。
        这念头一起,越想越对。
        云南的杨荣、湖广的陈奉他们,要是手下有一支跟小王八蛋手下一般精锐的兵马,能叫当地的土霸王们给坑杀了么,能叫当地的卫所兵给撵进长江么。
        只是,想通了这节骨眼也没用,远水救不了近火。
        陈公公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把那五十万两银子凑出来。
        小王八蛋跟个瘟神似的,银子不到手能走
        然而,叫他老人家一时半会上哪凑五十万两。
        陈增在山东任官近二十年,生发不少,但生发来的银子大头要输入内库,余下的还要打点京中大小衙门,真个落在陈公公手头的也就不到三成。
        这三成嘛,算下来倒也有个百八十万两,可真要他拿个五十万两现银出来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部分钱都叫他买了地,置了业,剩下的就是古董字画这些,仓促之间叫他堆个五十万两出来,杀陈增一刀都做不到。
        就上回从程守训那索要的几十万两也不都是现银,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后来李三才狮子大开口,陈公公可是费了好大劲才把钱凑齐送去,买个太平无事。
        如今,却又要凑钱,难度自然极大。
        对于陈公公的难处,魏公公比谁都明白。
        如今之大明,银子是多,可又少。
        原因是白银从来不是大明的官方货币,大明自始至终的法定货币都是宝钞和铜钱。
        永乐年间对铜钱的铸造颇有成效,使铜钱在永乐年间得以全国性、广泛流通。然而永乐死后,由于铜矿的缺乏,金银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再次浮出水面。
        大明对金银代替货币流通是打击的,事实上,金银却渐渐取代铜钱成了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哪怕官方不承认,事实却如此。
        嘉靖以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大明,很多富人家庭收藏白银保值,换言之,白银在富人手里等同于后世的外汇,对此,朝廷是毫无办法,也没有任何卓越有效的调控能力。
        隆庆开海以后直到现在,海事在某种程度上又被掐断,大量的海洋利润被沿海士绅霸占,而这些利润所得的大量白银自然不会输入到国库,也不会流通到民间,因此,明明大明朝现在有的是白银,可看起来白银却好像都消失了。
        张居正变法时,曾改革实物收税,改以提倡白银交税,但实物税依然是大头。而且越是有钱人,就越倾向于交纳实物税,此尤以江南富户为重。原因便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粮食、丝绸产量高、又有漕运之便,交纳实物税很轻松。若转而交纳白银,折算下来反而不及交纳实物来的便宜。
        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实物过少,商品不丰富,就只能交纳白银来抵税,这些白银千辛万苦收回来,也没到国库中去,而是在地主和商人手里。
        前者把持粮食,后者则懂得利用白银和米价的差价,于是纷纷赚得盆满钵满,最后,银子就都进了银窖,退出了商业流通。
        没有硬通货币,铜钱又极度缺乏,上至朝廷,下至民间,便出现奇怪现象。
        穷,都穷。
        唯中游的地主商人富,富的流有。
        朝廷穷,边防便不利。
        百姓穷,便要寻个活路。
        内忧外患之下,这大明朝便轰然坍塌。
        因而,魏公公这次主持海事,就一个任务搞钱,搞来大量的白银输入商业领域,输入民间,想尽一切办法使明朝的经济变得真正活跃。同时,靠这些白银从海外大量收购粮食,于西北、辽东、京畿广建粮库,缓解即将到来的天灾。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想要这项工程有所见效,非二十年不能为。
        这是建立在全盘不能烂的基础上,若只建立在恢复基础上,则只需稳住长江以南便可。
        然,那死伤太多。
        陈增是个太监,做太监的有个通病,钱再多也不喜欢在手里捏着,而是无论如何也要买地置业。
        太监,对于银窖藏银是不感兴趣的。
        田产,才是公公们最喜欢的东西。
        说起来,这也是公公们心底最大的痛。
        他们为何成了太监,还不是因为穷,因为读不起书么。
        穷困的根源便是无田无产。
        所以,公公们对于田产有着异乎寻常的钟爱,只要有了田产,公公们就能看着后人走上他们最向往的道路。
        所以,魏公公知道陈增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
        然而分期付款和打欠条是不可能的,真这样干了,他魏公公前脚走,后脚陈公公就能翻脸无情。
        事到如今,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大刀在手,天下我有。
        扣人
        魏公公二话不说就留客了,运河上好吃好喝好玩的多着,好听的也有,只要陈公公赏脸移步就行。
        陈公公没想到魏公公压根不让他走,满是笑容的脸僵在那。
        凝重的气氛中又带了些许尴尬,些许尴尬中又带了些许愤怒。
        最终,陈公公的怒火没敢发作。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就他带来的那百来随从,远不足以将他陈公公解救出去。
        “魏公公请”
        “陈公请”
        “宾主”双方把手言欢,即便再各怀鬼胎,这当功夫也是做主面子功夫。
        上船之后,陈公公就接到了任务单。
        魏公公请他列个清单,哪处有金,哪处有钱,哪处有铺子,该何人去领,都一五一十写明白。
        陈公公明白这是应有之意,不把钱凑出来,他哪都不去。
        所以,很是老实,提笔就写。
        不一会,就开列了两张单子来。
        魏公公就在边上看着,他觉得自己倒像是纪委的,正在奉皇爷之命监督陈公公申报个人家庭财产情况呢。
        以后要是能当了大佬,定在内廷开设监察衙门,不察外朝,只计内官。
        山东大佬的豪富让魏公公开了眼界,一个山东矿监都如此了,况别的矿监税使。
        况天下,不止这些矿监税使,还有好多镇守公公呢。
        只是,要计内官,非秉笔大珰不可。
        还得提督东厂才行。
        要不然,就是经国公子沪上打虎了。
        可惜,魏公公知道自个这辈子怕是很难入司礼监了,因为他底细不干净。
        陈增估摸开出的单子够凑足五十万两银子后,便停下了笔。
        魏公公忙请陈公饮茶,朝小田打个眼色,后者立即拿着这些单子下船上了岸。
        岸上,自有人处置。
        陈公公被人扣了,手下的狗腿子们肯定得捞人。
        很快,打马声不断。
        不时有人拿着陈公公开出的单子飞马取钱。
        等着别人送钱来的滋味,无疑是世间最美的事。
        看着首批运来的成箱金银,魏公公眼都看直了,人也痴了。
        秀芝姐也痴了,长这么大,她还没见过这么多钱呢。
        洛洛儿反倒不看重这些东西,因为她明白这些东西不是她的,如果她想要的话,只能从良臣这个小男人身上讨取。
        这两天,佟佳氏有点遗憾。
        遗憾的原因是她的月事又来了。
        而在此前替舒尔哈齐守节结束后,佟佳氏瞒着小男人偷偷服用了建州的秘方,这秘方是萨满们用来催促女人生孩子的。
        可是,不知为何,这方子竟然没在她身上起效果。
        初始,佟佳氏只以为份量不够,日子不够,可几月下来,肚子仍是一点动静也没有,这就不能不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能生了。
        虽然长子已经二十岁了,可她自个也才三十六啊。
        在建州,这个年纪的女人还是能生孩子的。
        佟佳氏想明白了,自个这辈子不可能再和儿女们见面,这辈子也只能跟着这个明国的假太监,所以,她必须为自己打算了。
        尤其是,姓吴的汉家女人老是针对她。
        所以,如果有了小男人的骨肉,哪怕自己年老色衰,小男人也不会不管她。
        魏公公可不知道建州熟又贵也想替他老魏家传宗接代,这会只为金银财宝而陶醉。
        幸好寿宁那死要钱的不在,要不然,一句“你得养我娘儿俩”就能把魏公公到手的钱生生敲走一笔。
        这段日子,倒是没有寿宁的书信来,以致魏公公始终怀疑这丫头是不是骗他。
        他也是很期待的,期待寿宁生下他老魏家的新丁。
        不过为防万一,魏公公将来还是要亲眼见过这小家伙才行,要不然被寿宁坑一笔,替冉兴让养娃,那真是比老王还要惨。
        陈增开出的单子很多,但最终运过来的金银实价也不过二十多万两。其中包括六万两的实银,余下的是山东这边银铺开出的各式银票。
        这还差一半呢。
        魏公公也不急,慢慢等等便是。
        哪怕一天就等一万两,他也高兴。
        可是,接下来他却是没能再等到银子了。
        陈增手下陆续运来的都是货物。
        于是,最终的结局就是魏公公船队后面多了几十条船。
        船上面是各式货物,反是市面上有的东西,船上都有。
        五花八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陈公公和他的手下尽力了。
        在陈增被扣押的半个月内,其手下差不多把济宁城给搬空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运河上做起了强买的生意,连着几个南方过来的船队都叫搬空,给的却是一张张山东矿监衙门开出的白条。
        对此,魏公公视若未见。
        他只要自个的实惠,陈增的人只要不杀人,他乐见其成。
        至于这么做陈增会得罪多少人,更和他没关系。
        只是,接下来他就犯愁了。
        货是多了,可这些东西得换成钱才实在啊。
        有钱才能买到粮食,买到海船。
        你的货再多,也没人和你换粮食,换船啊。
        卖
        魏公公脑袋一拍,就拿出决定了。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运河来往的船只惊奇的发现,有一个公公带着他从北方来的船队,每过几十里必停留。
        而停留所在地的码头会瞬间变成大集市,然后就会有一队队的军士从船上开出,皇而堂之的做起了生意来。
        为了得到现银,魏公公也是使出吃奶力气,公然纵容军队经商了。
        这一日,在离微山湖不远处又一次设大集后,秀芝姐就上岸去逛了。
        “快,快”
        魏公公趴在门缝边瞄着,等秀芝姐刚跳下船板,他就猴急的拉着佟佳氏下了船舱。
        船,纹丝不动。
        魏公公没那能量能让船为之震动。
        身心舒坦之后,魏公公独坐船头,看着岸上的大集市甚是高兴。
        百姓们也高兴,碰上大善人了。
        要知道,魏公公这可是把好东西当白菜在卖啊。
        用他的话说,也是造福沿途百姓,使他们知道皇恩之浩荡。
        当然,每到一地,卖货之情形,百姓之幸福面目,魏公公必上题本入宫。
        这叫使皇爷知晓百姓之幸福。
        皇爷知道百姓们高兴,他魏公公就高兴。
        。


  https://fozhidaoxs.cc/book/2341/16694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