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 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不然您以为呢?其实这个问题想一想就明白了!

        咱们华夏人的文明的根就在脚下的土地,在农耕!

        而农耕的命脉在哪,就在所谓的气候之上,简而言之就是降雨和温度!

        不然咱们拜龙王爷干什么?

        其实您也别纠结这个问题,看看史书就明白了!

        为什么以前北方是我们华夏的经济中心,而到宋之后就转移到南方?

        很简单,以前北方温暖,适合农耕!

        文明从北方诞生,在中原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咱们南人,那时候还是蛮子呢,根本不是主流!

        可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呀,如果中原跟北方一样苦寒,吃都吃不饱,怎么可能建立文明?

        就不说别的,您要是读吕氏春秋,当知当时中原之地还有大象,现在看得到吗?

        说白了,还是天数变化,国运也跟着变化!

        这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东西!

        其实如果您认真读史,就会发现咱们北方的邻居,也是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大范围侵略中土!

        原因是啥,还不是因为以前水草肥美的草原,变成了苦寒之地,他们活不下去,才会下来劫掠中原?

        而咱们原来中原的百姓在北方活不下去,只能继续开荒南方!

        这南方成为天下钱粮汇聚之地,起根源还是因为气候变迁!

        气候之变,即是国运之变!

        当龙气定南方,再去谈迁都长安,那就真成笑话了!”

        张异一口一个笑话,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朱元璋脸色挂不住,寒着脸说:

        “那既然龙气在南方,你一心忽悠我往北方赶干什么?

        北方苦寒,待在南方就好!”

        张异耸耸肩,说:

        “当然可以,只要他想大明像南宋朝廷,偏居一隅就行!

        可如果想要维持住这个大一统的王朝,不去北方怎么行?

        难道还指望着别人,帮朱家守住这大好的河山?

        老朱那是想得美!

        而且就是大明想偏居一隅,他守得住吗?

        北边的祸乱,可不是一年半年能止住的,那可是要延绵多年的隐患……

        一旦北方有个闪失,从大都南下,从黄河到长江,大明可有一处能坚守之地?

        北方的异族只要从大都突破,就能剑指应天,这样的局势我不信老朱看不到?”

        “北方有兵祸,灭了就是!”

        朱元璋此时正是豪气万千之时,他的军队已经直指大都,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大明军也是所向披靡。

        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他会输,他肯定不信。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将蒙古人给灭了。

        “打跑蒙古人我信,灭了蒙古人就别想了……”

        张异说道:

        “您也看过世界地图,蒙古草原的地界,想必您也一清二楚,那是个不比华夏小多少的地方!

        我华夏的军地能打完内蒙古,就算是非常厉害了!

        如果蒙古人退到北方,大明军队是否可及?

        或者,你能像汉武、唐宗一般,追杀千里?

        那是不可能的,刚才我说过了,天数已变,以前的草原追逐水草而居,尚且是个可利用可统治的地方,

        如今就算我大明军队能游击千里,你也无法对那种苦寒之地造成有效的统治!

        所以从成本上来说,能灭掉北元就已经算是阶段性胜利,可要灭掉北方的游牧民族,想都别想!

        所以,边患肯定会长期存在,尤其咱们大明还处在一个新的寒冷期中!”

        “寒冷期?”

        老朱刚听张异说完,就产生了不详的预感。

        如果不是刚听完关于长安的故事,他不会如此敏感。

        “没错呀,这天下的龙气从大势上转向南方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北方也不是一直都是寒冷!

        相对微暖的时候,叫做温暖期,而相对寒冷的时候,就是寒冷期!

        一个王朝进入寒冷期,整个王朝的生产肯定就跟不上来,粮食歉收,税收收不上,那朝廷自然走向衰败!

        而因为寒冷,北方的游牧民族活不下去,也会有动力下来中原劫掠!

        所以我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北方的边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且一直都会比较严重!

        如果朝廷不迁都北方,将资源政治中心搬到那边,难道还能指望北方的守将为一个偏居一隅的朝廷卖命?

        若真如此,大明也不过是另一个南宋罢了!”

        “寒冷期,寒冷期……这是伱从天书中窥看到的?”

        “是呀!”

        如果对别人,张异大概会装神弄鬼,可对黄家父子,他可以知无不言。

        得到答案的老朱和朱标,顿时陷入沉默。

        他们俩出宫的时候心情本来还不错,但见到张异,一身好心情全没了!

        “历史上有四个寒冷期,其实古书中分别记载,《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驱武、豹、犀、象而远之,这是记录了当时因为寒冷摆手迁徙的景象……此为其一。

        其二:《晋书.慕容皝载记》有说: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其三:便是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末年……

        至于其四嘛……”

        “其四,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

        朱元璋忍不住追问。

        张异说道:

        “其实咱们就在第四个寒冷期之内,只不过这个寒冷期延续五百年……此时尚未到最冷的时候!

        叔叔,您对39年前的冬天是否还有记忆?

        39年前,太湖冰封三尺!您家长如果有长辈,应该会告诉您当年那场寒冷,造成多大的灾祸!”

        朱元璋沉默下来,他确实从父辈口中听过那年的寒冷……

        但生活在这个时代吗,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环境,只当是等闲。

        可张异从另一个角度,跨越千年,为他讲述天数的变化,却让人感觉如梦如幻,也寒冰彻骨。

        四个寒冷期,老朱并不用太费事,就明白前三个说的就是西周,南北朝和两宋。

        这几个时期的历史,他历历在目。

        有冷,就有暖。

        只要读过史书,就不难明白两个寒冷期期间的王朝是哪些?

        两汉,唐朝就处在温暖期中……

        所以,从天数来看,他朱元璋开局就比其他人更难?

        朱元璋纵然有豪情万千,可是面对冰冷的天数,他也犹如一盆冷水泼下。

        难怪张异会告诉他,大明几乎刀兵不断。

        这刀兵的产生,根源还不是资源不够?

        当大家都没有饭吃,天下都会大乱!

        周围的邻居们抄起武器的时候,目光会不约而同投向中原腹地!

        老朱一想到这个情况,锐气尽失。

        古人也许有不敬鬼神的皇帝,但绝对没有不信鬼神的皇帝。

        如果天都不站在他这边,那他这个皇帝和他创立的大明,真的能好好延续下去?

        “天道不眷,天道不眷!”

        老朱自言自语,他的失落显而易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爷天确实不怎么待见大明,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就如当今圣上,他出身贫贱,还当了乞丐,这老天爷不眷顾他,他就认命了吗?

        如果认命了,就没有今天的大明了!

        咱们这些生活在大明的百姓,哪个都不是被老天爷眷顾的人,可咱们难道就不活了?

        况且,咱们身在此时,至少还不是最难的时候,

        等到寒冰期到了高点,加上内忧外患,也大不了改朝换代而已!

        苦也好,乐也好,没得选择就杀出一条选择!

        咱们的祖先们,茹毛饮血,不也一样延续到今天

        没道理咱们这些人承了祖先们的恩德,却失去了先祖的血性!”

        张异这番话说得自在,朱标和朱元璋却陷入沉思。

        老朱看了张异一眼,这家伙的豁达,倒是有几分高道的风骨。

        “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剩下的选择中做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的脸上有了一些血色,说出这句话。

        “但你这个道士,似乎并不敬天!”

        张异回答:“因为天道并不需要敬畏它,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其实是万物平等……

        我等生而为人,自然想着人的利益诉求,然天道眼中所谓人畜草木,其实并无区别!

        它只是自然流转的道,无论前方是什么,它都会无情的碾压过去!

        修道人修道,修的是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学习道的规律化为己用,方是正途!

        所以小子口中不敬天道,所行却最贴近天道!

        天道不需要你敬畏它,而是需要你了解他,学习它!

        冷暖交替,就是大道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为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伤神,还不如利用窥见的天机,去做自己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我等修道之辈,求长生难不难,可难,就不求了吗?”

        “换而言之,这大明朝廷诞生,就注定很难了,那再难,难道就不活了?

        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也问心无愧,总好过因为窥见未来而活在苦痛之中!”

        张异深深看了朱元璋一眼:

        “所以天机不可泄露,窥见未来之人,未必能承受其重!”

        “娘的,被你这小子教训了!”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瞬间的失落被张异看在眼中,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激励自己。

        老朱心头一阵暖流流过,这家伙不错。

        “这些闲话少提,回到刚才的问题!

        你认为迁都北方,也是天家应对寒冷期的一个好选择?”

        “没错,迁都北方是必然的选择,关于经济,民心的事,以前咱们聊过!

        就从天数这个角度来说,在寒冷期中建立的王朝,注定会边患不断!

        其中以北方最为麻烦!

        大明建立,民心本来就不稳,尤其是北方怀念前元者甚多。所以北方未来肯定要布置重病。

        如果朝廷在南,对于军队的掌控,是鞭长莫及。

        不管皇帝如何安排,未来都很难避免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唯有将政治中心迁徙北方,才能化解这个局面!

        其中只从军事的角度说,开封就不合格,他和应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长安我说过了,它不再是一个适合成为首都的城市,所以也可以排除掉!

        历史上能成为都城的选择不多,像洛阳之类跟长安有相似的痛点,唯有大都最为适合成为首都!

        虽然大明也受寒冷期影响,但大都附近的华北平原,依然是不错的产量之地!

        加上海运,运河两大水路,能将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大都!

        这才是我大明未来国都的不二选择!”

        “可是,大都毕竟距离蒙古太近……”

        朱元璋说出他不选择大都真正的原因。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应天当成永久的都城,他对应天府有诸多的不满意,可跟大都比起来,他还不如选择应天府。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蒙古人的强大,朱元璋从来不曾小看!

        就算将他们赶出中原,蒙古依然拥有大量的蒙古族人。

        张异心领神会,这确实是历史上老朱基本不考虑大都的原因。

        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彻底灭了北元之前,蒙古人对大明的的威胁才算解除不少!

        可就算是北元覆灭,阿鲁台、瓦剌和鞑靼这些威胁,也延续下来。

        瓦剌甚至还完成过帮助大明君主留学他国的壮举。

        所以朱元璋不肯选择大都,也是情有可原。

        “叔叔说得,好像大都破了,在南方皇帝就有选择一般……”

        张异简单地画出一个大明疆域的地图,指着大都说:

        “假设我大明的守军失去大都,您看看整个北方,是否有险可守?”

        “您不用回答,我来告诉你,北方除了济南,一个能守的地方都没有!一旦蒙古人破了大都,直扑应天毫不费力!”

        张异说这段话,并非危言从听。

        而是他从未来的靖难,总结出来的经验,

        燕王朱棣能取得天下,有许多有因素。

        但他能以一藩兵力对抗整个朝廷,还能拿得下天下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时期欠下的债务。

        北方终洪武一朝,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除了济南,北平,真定等少数区域,其他地方只能用鬼蜮来形容。

        许多州府,县城,城墙破旧,

        甚至连城墙都没有。

        朱棣一路南下,基本遇不到太像样的城池挡住他的大军。

        那还是经过了洪武朝三十一年,大明和平统治了三十一年的北方。

        由此可知,现在的北方烂成什么样?

        这样的北方,有什么战略纵深的意义吗,没有。

        如果有,但凡靖难之时北方有像样的发展,哪怕多几个像济南那样的城市,朱棣几乎不可能成功。

        “立大都为都,就是天子守国门!

        天子在北,长城之外是北方!

        天子在南,可能济南也是我大明的北方!”

        “陛下是何等人物,我就不信到了那一步,他会选择退缩?”

        张异此言,真心实意。

        他后世读史,都在为朱标的死感觉意难平。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肯定会推动迁都长安的事!

        可是张异始终坚信,老朱不会选择长安!

        甚至,从陕西回来的朱标,未必会真心觉得长安是好选择。

        天数已变!

        中国的经济中心走向江南是不可逆的选择。

        如果没有江南输血,在北方建都的难度其实无法想象。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朱元璋不可能看不到这个道理,就算朱标不死,皇帝也绝不会只听朱标一面之词就选择长安。

        在建都之前,他一定会亲自过去。

        就如他本来应该今年五月去开封,然后亲自否决掉自己的决议一样。

        只可惜,朱标死了,张异心里的想法终究也是想法。

        但这不妨碍他认真的表达,跟黄叔叔吹牛逼。

        “好你个小子,上次你告诉我去济宁,现在你转身要送我去千里之外?”

        见他吹胡子瞪眼,张异捧腹大笑。

        “叔叔,我就是随口一说,您可别往心里去!

        其实迁都这件事还早,现在大明也没这国力迁都!

        不过你若是信我,去大都提前布局,未来你黄家肯定能富甲一方!”

        “大都还在蒙古人手里,老子布局个屁!”

        朱元璋气呼呼地,说:

        “若不是你小子真有点本事,老夫也不会因为你一句话跑东跑西!

        不过你小子说得没错,北方确实……

        一言难尽!”

        “南北榜的事你做得不错,老夫代表天下百姓,谢过你!”

        皇帝突然站起来,朝着张异行了个礼。

        朱标是吓了一跳。

        这已经是父皇第二次朝着张异行礼,张异这家伙还坦然受之。

        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这一礼代表着什么?

        以朱标对父皇的了解,他虽然经常说刘伯温骄傲,但在朱标看来,朱元璋才是一个真正骄傲之人。

        文强如刘夫子,李善长,他心中也并不真正服气,武功如常遇春、徐达,朱元璋也能压得住。

        权谋,武功,自己这位父皇都拿的出手。

        也是因为如此,朱标其实并没有见过父皇真心谢过一个人!

        “许久没有跟你聊天了,今日兴致好,木儿,你去让人置办一些酒菜回来!”

        “叔叔见外了,在我的地方,哪有让您去的道理,你且等一下,我让邓师兄去!”

        张异见朱元璋要让黄家哥哥起身,赶紧先跳起来。

        “邓师兄,邓师兄……,二位稍后,我去找邓师兄!”

        张异带着他小小的身子走远。

        朱元璋目送他离开,若有所思。

        “父皇,您为什么要……”

        “因为后怕!”


  https://fozhidaoxs.cc/book/22936248/880613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