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 第310章 诗是去年写的,人是今年没的

第310章 诗是去年写的,人是今年没的


第310章  诗是去年写的,人是今年没的

        许存仁此时方才反应过来,原来陛下今日发难,竟然藏着如此多的门道?

        仔细一想还真是,从检校把沈万三带走,到交代一切,这哪有可能是一场朝会就能完成的?

        也就是说,朱元璋只是等搜集完证据,等杨宪落网。

        “许老,你终于想明白了?”

        刘基回头笑道:

        “你有些后知后觉了,其实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其他人,大部分都觉察了。

        所以大家的脸色才都不太好看!

        杨宪最近风头正盛,连李善长都被他压了一头。

        他的崛起,离不开陛下希望他将北方一派带起来的原因,陛下对他是寄予厚望的。

        哪怕他有几次犯错,换成其他人可能早就被拿了,但陛下却依然忍下来。

        陛下的居心,李善长和老夫一开始不懂,但后来想明白之后,我们也少去招惹他!

        那是因为我们看到,杨宪身上有一块免死金牌!”

        刘基为许存仁揭开了杨宪的崛起的过程,老许这才恍然大悟。

        他身在国子监,几乎少有关注朝堂中事。

        若不是这次被杨宪打入大牢,又被人所救,他还未必会多看朝堂一眼。

        只想到这里边的波诡云谲,许存仁就有些头疼。

        杨宪的落马,确实是他取死有道。

        他如果不在海盗案中收买命钱的话,就算他有打压异己的行为,皇帝估计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可是他有许多英明的君主的优点,那就是如果为了大局,他也可以很克制。

        但老朱宁愿掀桌子,否定他的战略。

        由此可知杨宪这次是如何突破他的底线?

        他一倒,代表皇帝承认了自己看错人,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是对他威信的很大的打击。

        朱元璋这种强势的皇帝,能主动承认他看错人,为什么刘伯温和李善长都不高兴?

        许存仁不解。

        浙东派在海盗案中可谓是元气大伤,这不仅仅是杨宪将许多浙东派的官员打入牢狱,还有许多不属于浙东派,但天然和他们利益相近的官员,也大量损失。

        杨宪倒台,意味着这些人会重新被启用,这对于刘基来说,应该是非常大利好?

        就是李善长来说,杨宪倒台,他重新回到一人独掌中书省的局面,这还有什么好不高兴的?

        他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刘伯温叹息:

        “如果只说一人,一党,他倒台自然是好事!

        可我和李善长看出来的,是陛下后边的动作,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陛下是如何知道杨宪在下边收买命钱?”

        许存仁摇摇头,刘基道:

        “正常情况下,杨宪或者他下边的官员犯法,皇帝该如何知道?

        其一,是由我们这些御史向皇上弹劾他,可是这次海盗案,我浙东派人人自危,这个渠道自然是没有的。

        其二,就是地方上的官员,一层层递上奏疏,但这个渠道需要走中书省,也不可能瞒不过李善长。

        杨宪这个人老夫是知道的,虽然他气量小,可能力并不差。

        这件事他做得也足够隐秘,但皇帝偏偏就知道?

        为什么?”

        “检校!”

        许存仁说出自己的答案,刘伯温点头:

        “对,是检校,但又有一个问题。

        检校有那么厉害?”

        检校的存在几乎就是半公开的秘密,许存仁自己也明白。

        皇帝用检校监察百官,百官也会去研究怎么防备检校。

        大家在斗智斗勇中,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知。

        许存仁也明白,检校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京城官员中,不到一定品阶皇帝是不会安排检校去监视伱的,如果没有实权,大概也是没有。

        至少许存仁身边就没有。

        这代表什么?

        代表检校的人手,影响力,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大。

        它最多就是个打小报告的机构。

        可是这个机构最近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超出了百官的认知。

        首先,他们能前往江南沿海的省份办案,意味着皇帝将检校的势力蔓延到地方,这是一个不好的讯号。

        其次,最近检校已经独立调查了好几件案件。

        太卜寺卿案是一件,杨宪也是被检校带走的。

        这意味着皇帝似乎要给检校更多的权柄,让这个机构从黑暗处走向明面。

        “办案,刑讯的权力在大理寺和刑部……监察的权力在御史台。

        陛下绕过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司,证明他已经不信任朝中的官员。

        君臣离心,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呀!

        如果陛下想将咱们放在一边,另起一套体系,这对于咱们这些臣子而言,绝对是灭顶之灾。

        检校的存在,本就被群臣诟病,反对……

        若是陛下变本加厉……”

        “咱们必须做点什么?”

        许存仁见刘伯温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试探性询问。

        “做,也该是李善长挑头,到时候老夫跟着他就是!”

        刘伯温摇摇头,二人一边聊,一边走出宫门。

        许存仁却停下来,不走了。

        刘基回头,问:

        “你怎么了?”

        许存仁面色古怪:

        “你还记得去年,张异的预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德不配其位,一载赴黄粱!”

        张异去年和杨宪的那场争端,可谓是满城皆知。

        而杨宪更是因为张异一首打油诗,而获得中山狼的名号。

        刘伯温想都不想,就念出这首流传度十分广的诗,当他想到那句一载赴黄粱。

        他神色也微变。

        诗是去年写的,人是今年没的。

        算上杨宪入狱,顺利的话秋后问斩,大概就是一年时间。

        张异那小子的预言,在一堆人的不看好中,终究还是应验了。

        “那个邪门的小子……”

        饶是刘伯温见多识广,也忍不住吐槽一句。

        说起张异,两人想着最近他和胡惟庸的互动。

        “感觉,如果没事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招惹他……”

        许存仁闻言,默然点头。

        “有阵子没去见他了,回头找他聊聊!”

        许、刘二人说完,一个去了御史台,一个去回国子监去。

        ……

        杨宪突然落马,引发的风暴比起海盗案本身还要猛烈。

        君王雷霆一怒,检校出动。

        许多投靠杨宪的官员,纷纷落马。

        这还不算,本来已经被皇帝血洗过一次的江南,再次迎来新的一轮血洗。

        那些花钱找杨宪买命的富户,纷纷被抄家。

        江南的血在流,应天府的血腥味也丝毫不弱。

        应天的老百姓发现,他们每天都能看到有官老爷被捕,然后被一些明显不是一般官差的人押送过闹事。

        在这种风暴之下,百官人人自危,一时间也不敢冒头。

        而在风暴之下,胡府悄悄办起丧事,也少人关注。

        胡公子,那个胡惟庸冒险保下来儿子,最终在伤口感染,痛苦中死去。

        胡惟庸抱病不起。

        在杨宪案风雨飘摇当口,来胡府祭奠的人也很少。

        不过这日,黄昏时分。

        却有一辆马车缓缓驶来。

        “这个胡惟庸终究是听劝,没有借助那些商贾敛财救子,若不然,这次杨宪案,皇帝雷霆震怒之下,他未必能脱得了身,你且记住。

        咱们那位陛下对臣子一直心存戒心,贪腐这件事,是决不能做的,至少……

        存义,你可明白?”

        马车内,李善长正对身边人敦谆教导。

        那人跟李善长有几分相似,年岁却小一些。

        听完对方一席话,他低下头说:

        “大哥,弟弟受教了!”

        跟李善长一起前来的人,正是他的弟弟李存义。

        对于这位位极人臣的哥哥,李存义表现出足够的谦恭。

        兄弟二人到了胡府门口,下了车。

        李善长抬头,此时的胡府,被黑白二色装点。

        悲伤之气弥漫。

        听闻李善长到了,管家赶紧出来相迎:

        “李相,我家老爷抱病在床,不能出门迎接,还请李相恕罪!”

        李善长和颜悦色,回:

        “不碍事,我们先去给胡公子上香,再去见你家老爷!”

        “请!”

        管家带着李善长兄弟二人进入其中。

        里边哭哭啼啼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胡惟庸的夫人,她想让已经哭过一轮,此时有气无力。

        宰相前来,胡夫人挣扎起来拜见,李善长却和轻声安慰。

        他给人烧过香,留下李存义,然后在管家的带领下去了后院。

        胡惟庸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见到李善长前来,强撑着要起来。

        “你不要动,好好养伤!朝廷以后还需要你出大力呢……”

        胡惟庸让其他人出去,屋子里就两个人。

        他听到李擅长的话,心一动。

        “想必你也知道了,杨宪死定了!

        他空出来的右相之位,迟早会有人坐!

        如今朝中还有资历和能力坐上去的,大概就是汪广洋。

        他一上去,老夫会举荐你,你的位置往上挪一挪,还是可以的……”

        胡惟庸闻言,神情复杂,他回答:

        “多谢李相提携,不过我刚刚丧子,却要休息一阵!”

        “休息也好,现在出去容易触霉头,皇帝此时正在气头上,杀性太大。

        就连老夫有话想上奏,却也犹豫半天,伴君如伴虎呀……”

        从去年朱元璋登基到现在,百官从海盗案开始,才见识到洪武皇帝的杀心,自古以来,除非谋逆大案,很少有人跟朱元璋一样杀人连坐,一杀一堆的。

        他是真杀得大伙胆战心惊,夜不能寐?

        最近多少官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被带上镣铐,居家奔赴刑场。

        “陛下好手段啊,鸟尽弓藏……”

        胡惟庸沉默了一会,莫名其妙道出一句。

        李善长眯着眼笑,有这句话,他就放心了。

        他没有看错胡惟庸,哪怕在家里,他也能看出宫里那位的算计。

        胡惟庸有相才,用得好他会是自己的得力助手,也是政治上的继承人。

        “先利用杨宪,在海盗案中血洗江南,多少以前的地方豪强,在这场风波中被皇帝清洗掉。

        他们中有些人是资助过张士诚,本就被陛下所忌惮,虽然投诚过来,却也一直是陛下的心头刺。

        有这个由头,杀起人来陛下是毫不犹豫,可是杀了这么多人,民心也是要顾全的。

        等杨宪杀得差不多,他再将杨宪拿下,杀杨宪,足以安抚人心。

        救出一批人,让那些人宣扬他的恩德。

        然后,咱们得陛下亲自出手,再杀一波……

        此去过后,沿海一带,就彻底姓朱了。

        人杀了,名声也赚了,陛下这一手,老夫想起来都佩服!”

        李善长对皇帝清理沿海的势力,并不是很在意。

        他从张异的政治光谱划分里,是属于内陆派的。

        不过虽然不心疼江南那些人的死,可作为百官之首,李善长却嗅到了政治危机。

        “那些人杀了就杀了,本相觉得无所谓。

        可是陛下最近有些动作,却很危险……

        关于检校!”

        他将检校的事情说出去,然后语重心长劝诫胡惟庸:

        “所以,你早点好,本相还需要你一起,共同为朝廷出力!”

        胡惟庸默默点头,李善长拍拍他的肩膀。

        他似乎想起一件事,对胡惟庸说:

        “那个小道士,你最好先别去招惹,想想去年他对杨宪的预言!

        他最近,在应天府名声大噪,杨宪案,此子算是获利最多的一位!”

        张异。

        胡惟庸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小道士的面容,一股恨意从心头涌起。

        同时,也有一丝恐惧。

        “如果杨宪没有主持海盗案,他大概不会死!

        这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他承受不住陛下给的机会,所以……

        福兮祸兮,生死难料!

        就如……”

        李善长没有将下边的话说出来,他知道胡惟庸明白的。

        拍了拍胡惟庸的身子,他转身出了门。

        胡家的管事,一路领着李善长出门,李善长在门口见到李存义。

        兄弟二人拜别了胡夫人,上车。

        李存义好似想起什么有趣的事,自顾笑起来。

        李善长板着脸:

        “你在这笑什么?”

        “弟弟错了!”

        李存义先是给李善长道歉,然后说道:

        “哥哥在后院见胡惟庸的时候,我在前边百无聊赖,因为三急去了茅厕,却意外听到胡家仆人对话!

        那胡惟庸,似乎是装病?”

        李存义本以为自己说出这么劲爆的消息,李善长好歹也会吃惊。

        他等了半天,看不到李善长表情有任何变化,似乎明白了:

        “哥,您早就知道他在装病?”


  https://fozhidaoxs.cc/book/22936248/880610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