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 第330章 文武分离,宰相和老丈人

第330章 文武分离,宰相和老丈人


常遇春低下头,虽然他很难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他就算从阎王爷那里捡回来一条命,但代价可能是他永远也无法回归战场的事实。

        如果这件事发生了,他在朝廷中如何自处?

        一个不能上战场的武将,他总要在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皇帝对自己的情感,可以让他一生衣食无忧。

        可他会满足于,仅仅衣食无忧?

        李善长见他脾胃意动,继续说:

        “本来,以你的地位,主大都督府是最好的……

        但你也知道,大都督府如今也在中书省之下,受中书省节制。

        所以,你还不如接了这右相的位置,大不了以后,你就负责军务。”

        常遇春疑惑:

        “李先生,您为什么非要将我推上中书省的位置?”

        李善长叹气:

        “你在前方不知道,最近这朝堂上,早就风云变幻!

        陛下这阵子做了许多事,让人颇为不安……

        我坐在这中书省宰相的位置上,也是如坐针毡,

        如果遇春你能摘中书省帮我分担一些,也是好事……

        反正你也领过平章政事的虚职,虽然后来陛下去了,

        但总算不是完全没有资历……”

        常遇春闻言,道:

        “陛下怎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常遇春就是个打仗的,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也弄不明白。

        一切,交给陛下定夺吧!”

        “行,你考虑一下!”

        李善长跟常遇春聊了一会,自顾离开。

        ……

        “李善长想让常遇春当右相?”

        第二日,清心观。

        张异和刘基对视而坐,刘基身前,还放着一叠手稿,正是准备给张异拿拿主意。

        老张这位真人也在,不过并没有参与二人关于税法的讨论。

        倒是刘基闲话家常,却让他有了兴趣。

        常遇春抱病,关于他的病情在应天府也不胫而走,这位将军未来能不能上战场,关系着许多事情的变化。

        李善长在早朝提议皇帝将常遇春提为中书省右相,这差不多是给他未来定性。

        这位传奇将军,很有可能上不去战场了。

        这是大明的损失,却也无可奈何。

        可是常遇春怎么安排,就成为一件麻烦的事。

        以他的威望,入主大都督府,总管军事也行。

        可是目前大明的制度,大都督府这个名义上应该是跟中书省并立的军方机构,目前在中书省的节制之下。

        常遇春的地位,只管大都督府,还要受李善长制约,这似乎并不合理。

        所以,跟徐达一样,虚职挂个右相合情合理。

        张正常正要发话,张异却先笑出声。

        他有些戏谑,调笑刘基:

        “刘大人,李相这是害怕你真被皇帝调入中书省,所以先让常将军占着茅坑。”

        刘基:……

        堂堂中书省,却被这小子形容成粪坑,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张异说得没错,李善长那老小子,大概率也是这么想的。

        他反问:

        “那你觉得常遇春入中书省可能吗?”

        “绝不可能!”

        张异想都不想,就给出否定答案。

        张正常一愣,他觉得挺合理的呀。

        如果说大明朝没有先例,那这件事还值得商榷,可是有徐达的例子在前,常遇春入中书省并不突兀。

        “为什么?徐将军做得,为什么常将军做不得……”

        老张忍不住开口询问,张异回答:

        “制度是在变化的,中书省节制大都督府这件事,其实很不合理!

        咱们大明初立,四方皆有战场。朝中的武将几乎没有一人是在朝廷之中,所以导致了大都督府无人主持。

        随着北方战事逐渐尘埃落定,这种中书省掌控朝中军政大权的事情,肯定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

        以前大都督府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掌控,如果常将军回来了,大都督府迎来改制也是正常!”

        张异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记得最多一年以后,大都府府就要迎来改制,

        不过第一任大都督并不是应该早就死了的常遇春,而是朱元璋的侄儿李文忠。

        “大都督府的改制,也是陛下剥离中书省权力的过程,现在的中书省军政皆管,长此以往下去,肯定要出大问题的。

        明年,等朝廷完成第一次北征,这场改革势在必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刘基眼中瞬间爆发出异样的光采,这孩子的意思,是明年大明就能完成北伐?

        张异已经不是第一次预言未来,而且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几乎没有错过。

        刘基低下头,没有声张。

        老张不够敏感,却没有听出张异的无心之言。

        “所以陛下就算要安排常遇春入朝,也是大都督府?”

        张异点头,道:

        “文武分离,是大趋势。但对于已经掌握了这些权柄的中书省而言,当然不想这种局面改变。

        李善长邀请常遇春入中书省,未尝不是一种试探和努力……

        如果陛下如徐达一般,继续让常遇春入中书省,那就等于陛下会继续维持中书省军阵一体的局面。

        可是如果陛下不许……

        他心里也就有底了。

        只是,李大人其实没有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常遇春的身份,注定了他绝对不可能入中书省。”

        “什么身份?”

        老张追问道,张异看了一眼刘基,发现这老头低眉顺眼,就知道他已经猜到了。

        “我常家姐姐和太子是姻亲,他可是咱们大明未来下一任皇帝的老丈人!

        外戚之乱,自古以来都是皇帝所忌惮。

        皇帝可以给太子找个军方将领当亲家,却绝不会找个文官的子女,去影响未来的朝局!

        武将和文官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官对朝政的干预更大。

        咱们的陛下,比任何人都忌惮这种事情的发生!

        所以常遇春真的入中书省,那常家姐姐和太子的婚姻,多数是要黄!”

        老张张着嘴巴,久久不能闭合。

        他转头看刘伯温,见他脸色平静,显然也是猜到了这些事。

        跟这两人聊天,张正常感觉到来自于天才给予的压力,跟张异和刘基比起来,自己更像一只猴子。

        “算了算了,朝局之事,本就不是我这方外之人该担心的……

        刘大人,您和张异坐着,老道去前边做功课!”

        清心观在张异手里,已经被经营得差不多破产了。

        老孟走后,张异更是长期关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道士,老张这几天接管了清心观的经营工作,虽然人气依然不咋样,但总算能开门迎客。

        张正常走后,刘基和张异再确认了不少税法上的问题,然后满意离去。

        不过等他上车,再回头,已经满是怀疑。

        “预言未来的本事……”

        ……

        第二日,朝会。

        李善长再次提议,让常遇春入中书省。

        百官附议,乌泱泱跪倒一片。

        朱元璋脸上出现迟疑之色,总是下不来决心。

        可是如果拒绝……似乎……

        “陛下,臣反对!”

        刘基主动站出来,站在百官的对立面。

        他的出现,就是同一个派系的官员,也大吃一惊。

        常遇春和徐达虽然从出身来说,属于淮西派的人,可这二人很少参与朝堂中的争斗,属于不持立场的中立之人。

        常遇春入中书省,从某种程度上说,浙东派的人是欢迎的。

        就如徐达在中书省的时候,他从某种程度上,是平衡了李善长和浙东派的争斗。

        刘基站出来,去得罪一个没必要得罪的人,属于有些过了。

        “刘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是觉得遇春抢了你的位置?”

        李善长和刘基也是老冤家了,刘基话音刚落,皇帝还没说话,他先给讽刺上了。

        且他这句话,有些杀人诛心的意思。

        果然他说完,朝中其他大臣的目光也变得玩味起来。

        从汪广洋被贬,朝中能当右相的人选,其实选来选去也就那几个人。

        刘基作为最热门的人选,他初来反对,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居心不良,有自己的想法。

        刘伯温面对满朝文武质疑的眼神,淡定自若。

        “刘基,说说你的理由!常遇春为什么不能入中书省?”

        朱元璋见刘基帮自己出头,眼里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欢喜,他压下情绪,淡然问道。

        “陛下,臣首先觉得,常将军的身份不合适。中书省虽然军政一体,但毕竟还是处理政务的机构,常将军在战场上自然是英雄,但处理政务未必擅长!

        所谓术业专攻,让一个人去处理他不擅长的工作,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中书省右相干系重大,并非儿戏!”

        “陛下,臣不认可!”

        李善长见皇帝低头沉思,心想事情不妙,他主动开口:

        “刘基也说了,既然中书省分管军务,常遇春入中书省,又何来不擅长之说?

        以前徐达做得好,常将军自然也能做好!

        陛下,中书省事务繁忙,臣也需要一个能帮臣分担的右相,臣想来想去,还是常遇春合适!”

        “臣附议!”

        “臣附议!”

        百官再次附议,声浪直接压过刘伯温的反对声,关于常遇春入中书省的事,似乎已成定局。

        李善长见刘伯温依然跪着不起来,眼神得意。

        你反对又如何?

        有些事情,终究是徒劳无功。

        “陛下,臣还是反对,李大人说得不对……”

        刘基跪在地上,大声道:

        “术业专攻,让一个将军入中书省,本身就不合理,但这不是常将军的错,是朝廷制度不合理!

        中书省乃是处理政务的机构,却节制大都督府,将主管军务的大都督府变成中书省的附庸……

        文武不分,这是天大的隐患!

        臣并非想要反对陛下重用常将军,而是希望陛下改革中书省!

        让大都督府回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从中书省分离!

        常将军入主大都督府,臣绝无二话!

        臣非反对常将军,而是反对中书省文武不分。

        臣请求,陛下改制中书省,文武分离!”

        文武分离!

        改制中书省!

        刘基话音一落,满场哗然。

        李善长和中书省一众大员面色铁青,这老小子哪是想要入中书省呀,他分明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

        军务,也是中书省权力的一部分,这部分权柄是从龙凤年间到现在,大明特殊的外部环境造成的特殊情况。

        李善长何尝不知道这事不合理,可到了手的权力,谁舍得失去?

        他留常遇春,多少就是想要利用常遇春,试探陛下的态度……

        可谁想到,出了刘基这样一个搅局的。

        “陛下,自古以来,任何朝廷都是文武分治,可有任何一个朝廷,中书省主管军政之权?

        以前朝廷前线战事紧张,当成权宜之计可行。

        但如今我大明北方的局势逐渐明朗,此事往往不可再继续下去。

        以前,大都督府没有一个能掌事之人,如今常将军回来,大都督府就该从中书省独立出去1

        臣请陛下改制中书省,拨乱反正!”

        连拨乱反正都用出来了,李善长倒吸一口气,这老家伙该死。

        李善长望向皇帝,却发现朱元璋的脸上,逐渐出现一丝笑意。

        他心头一凉,知道自己的算计大概率是落空了。

        果然,老朱转头问:

        “李先生,你认为刘基的提议如何?”

        朝中百官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善长的身上,李善长差点破口大骂。

        他倒是想反对,可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他可以花一些小心思去维护自己的权力,但如果他表现出任何恋权的意思,那就要上这位陛下的黑名单了。

        李善长深吸一口气,强行吞下刘基送的一杯苦酒。

        他跪下,说:

        “中书省掌管军政大权,乃是陛下因势导利的结果,自我大明往前,却无前例!”

        李善长先将这锅甩回去给皇帝,然后继续说:

        “朝中制度,皆由陛下定夺,中书省目前的权柄也不是谁争抢来的,陛下如果觉得这制度不妥,自然会由陛下改制!

        刘基此言,分明是藐视陛下,请陛下明鉴!”

        一席话下来,李善长将自己那点小心思摘得干干净净,还反咬刘基一口。

        刘基深深看了李善长一眼,却发现李善长也在偷偷看他。

        两个老狐狸彼此对视,又迅转移视线。

        底下的两位重臣的龙争虎斗,自然落在朱元璋的眼中,老朱很高兴!

        刘基这个提议,正好替他解围了。

        常遇春入中书省这事,朱元璋是反对的。

        可如何拒绝此事,才不会寒了老常的心,朱元璋也犹豫。

        尤其是那些不能说出来的顾忌,刘基也帮他扼杀了。

        这让朱元璋看刘基顺眼不少。

        “朕考虑考虑,退朝吧!”

        朱元璋站起来,准备离开。

        百官跪拜,恭送皇帝。

        刘伯温正准备走,被太监给留下来。

        “陛下要见您!”


  https://fozhidaoxs.cc/book/22936248/876776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