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三国骑砍 > 第六百六十三章 愚忠

第六百六十三章 愚忠


夜里,被暂时禁足的秦朗在院中左右踱步,长吁短叹不已。
        自己,似乎被朝中大员给卖了。
        虽不知道是谁主谋,可敢这么做,说明已经得到最上面那个人的默许。
        如履薄冰不敢再轻易相信朝中大员,就连副使高堂隆也要保持警惕。
        曹叡重新获得认可获封王爵时,高堂隆就是王傅,是曹丕选定的太子家臣领班之人。
        现在又在曹叡的推动下担任副使,恐怕这六枚亲王印玺的突然出现,高堂隆也有很大嫌疑。
        一切重要的礼物,出邺都时都由自己经手,一一查验,确认无误后才装箱封存。
        这一路上,能把东西悄悄塞进去的人绝对不多。
        心中恼怒,又不好跟高堂隆对质。
        原来吴质、司马懿、陈群能取得多高的地位,今后高堂隆不夭折,也能顺风顺水达到这些人的地位。
        而自己呢,只是宗室将领,实际兵权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今后只会出任护军、监军一类的职务。担任这类职务,一定要朝中有足够结实的人脉,否则压不住人,也就无从监护大军。
        得罪高堂隆,那自己今后的道路,决然走不长远。
        也没办法,自魏军开始改制以来,国内形势越发的混沌、看不清楚;如果不是强敌在侧,如果不是贾逵、贾穆的脑袋断绝大多数重臣、旧臣的退路,鬼知道司马懿的军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
        现在所有人都在忍耐军制改动时受损的收入,每年减少七八成收入,简直就是噩梦。
        比起收入减少,生活相对清贫一些来说,魏国灭亡后的下场会更凄惨一点。
        就在秦朗长吁短叹之际,这里的门被扣响,秦朗只能亲自去开门。
        就见门外站着十几个相熟的人,打着五六个灯笼,许多人手里还提着食盒,或怀里抱着酒坛。
        领头的,赫然是魏平、郝昭,面目上来说,秦朗与魏平眉宇有些酷似,都是四四方方的国字脸,显得刚毅厚重。
        老一辈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只是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
        魏平眼眉含笑“元朗,别来无恙乎”
        “伯定伯定兄长”
        秦朗舌头稍稍打卷,突然想起了少年时的称呼,情不自禁呼喊出来,伸手抓住魏平的手,另一手被魏兴抓住,这只手也探到郝昭面前“伯道竟也在此”
        郝昭微微颔首,就听魏平说“我等败军之将皆在陈公麾下充作侍从,以观北府军制。听闻元朗犯事,我等询问公上,经许可,才来与元朗相见,公上还拨下六坛黄酒以供我等席间助兴”
        “好啊,好兄长快请”
        秦朗心中猛地松一口气,后退让开几步,右臂展开伸在前面引路。
        另一边,田信随意坐在主位,六枚王印就摆在面前,这是一套印玺,供各种场所使用。
        高堂隆饿了一个下午,小心翼翼入内就坐在下首,见田信抓起最重的那颗六斤重的金印在手里掂着,想到吴王孙权的死法,高堂隆多多少少觉得自己头皮有点痒痒。
        可能是担心田信草菅人命,高堂隆从袖中掏出一道帛书,双手捧着居高“夏公,外臣奉命出使,公事之余也有私事。”
        田信瞥一眼那帛书,身边的陆延走过去接住,转递回来。
        这是一卷漆封严密的帛书,田信小心翼翼拆开,免得拆坏帛书。
        一看开头孝先亲启就知道是曹丕的手书,信中曹丕为当年缢杀夏侯尚小妾一事感到后悔,也为挚友夏侯尚的病亡感到痛心和内疚。
        他继位之处有十子一女,虽不及父亲曹操多产,可也笑傲一众兄弟,可谓人生赢家,超过父亲的产量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可篡汉之后,子女先后夭折病亡,再无产出不说,十子一女如今只剩下四个年龄较大的儿子。
        他不知道这是天命的惩罚,还是邺都宫城内外,自己身边有人下毒手。所以他十分的惶恐,隐晦劝告田信小心身边人。
        同时,怀着对挚友夏侯尚一家的歉意,准备封夏侯尚三女为魏国翁主,怕她们所托非人,希望田信能代他照料。
        就连嫁妆也有,承诺不对河套地区用兵。
        夏侯尚三个女儿追封为翁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会恶心老丈人。
        河套地区也没什么好用兵的,魏国正在改革兵制,就如刚刚蜕皮的蛇,是最虚弱的时候。所以魏国不具备对外用兵的客观条件,而河套又非自己的要害地区,拿走就拿走了,不损根本。
        所以也就说的好听,属于华而不惠,表面文章。
        说来说去,曹丕只是用他亲身例子,在警告自己
        田信眉目沉肃,左手搭在桌上,指尖来回轻敲硬木漆面桌子,叮叮作响。
        不管曹丕怀的什么心思,可这个顾虑是对的。
        自己家中,肯定有许多跟朝廷藕断丝连的人,这是一种必然。
        终究是自己的儿女,若是稀里糊涂被人害死这是平日里不去深想,却做防备的事情。可防备终究不够彻底,只要身边的人还是江都时的老人,就有这种可能。
        可贸然更换,岂不是给了朝廷另类的话柄
        牺牲子女,去换一个反攻朝廷的理由虽然很划算,可自己以后绝对会后悔。
        何况,这个时代对子女的看重远不如对父祖的看重;这是个杀死妻儿侍奉君主、国家被视为美谈的时代。
        自己子女在自己眼里是不可割舍的血肉,可在如今普世观念里,孩子没了再生就是,妻子没了再娶就是,大丈夫立世自然该信义忠孝为先慈爱、怜悯之类的,还得屈居于后。
        所以理智分析,也不能牺牲自己孩子。
        哪怕是曹丕的算计,自己也认了,不能冒这个风险,自己赌不起。
        何况,也不能给朝廷动手的机会。
        朝廷是一个整体,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某一些激进分子动手了,那自己肯定要清算朝廷整体,甚至还要严惩、牵连到皇室。
        先帝那么大的恩德,怎么也要留住先帝子孙的性命。
        所以,最好严密防范,那些激进的愚忠官吏无计可施,无从下手。这些愚忠,许多都是牟利而故意自以为愚忠,且又自欺欺人的愚忠,不值得怜悯。
        出来当官,出人头地才是真,扬名立世、光宗耀祖才是真。
        一展抱负,达则兼济天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说说而已。
        真正愚忠的军中吏士还有可能,就浑水一样的朝堂里,好多人都是半路入伙、战败入伙,愚忠的又能有几个
        顶点
        。


  https://fozhidaoxs.cc/book/1073/20775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i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idaoxs.cc